作為一個改嫁之後又生兒育女,有新的家庭的母親,總不能真去要求人家把一碗水端平。
人的心本來就是偏的。
既然是原主的生身父母,她總要做些該做的事。
托人把自行車送出去,方若華就放下心思,不再多想,重新進入學習加工作的正常狀態。
……
距離京城千裡之外,南方一小城通城,即便是寒冬臘月天也不是特彆冷,微風。
城西李家沒有亮燈,一家人坐在院子裡發愁,當家男人李興在鞋廠,他妻子顧棉是棉紡廠的出納,兩個人都上班,工資不低,又隻有一個兒子,雖然每個月還要出錢給雙方的父母一部分,但是日子還是過得很不錯。
但自從兒子找了一個剛剛考上大專的女大學生對象,這一家子都不免發起愁來。
高興當然很高興,兒子有能耐,能找這麼好的一門親,根本不用家裡費事,簡直不能再好,而且兩個人談對象的時候,女方還沒有考上,後來考上了本地的師專,也沒有嫌貧愛富,還是願意和自家兒子結婚,這品行實在是沒什麼好挑的。
如今讀大專的女學生,想要找個特彆好的對象那絕對一點問題都沒有,他們的兒子雖然也不差,相貌堂堂,為人也踏實,跟父親一樣在皮鞋廠上班,可和人家一比,那可沒有多少優勢。
女方家裡也不是不講理的人家,但是特彆疼愛女兒,人家隻有這麼一個獨生女,女兒準備結婚,人家特意湊錢給買了個縫紉機,因為那姑娘心靈手巧,特彆會做衣服,有個縫紉機能當大用。
對方既然陪嫁,自然想讓男方也準備些東西,手表和收音機人家都沒提起,隻說要輛自行車,有輛車小兩口見麵就方便,否則一個讀書,一個上班,連見個麵都不容易。
這要求提得挺合理的。
如果換成以前,家裡窮得叮當響,這筆錢怎麼湊也不可能湊得出,但這兩年廠子效益好,錢還是存下了一點,買輛自行車肯定要借一點,可緊吧緊吧不是不行。
女方那邊不是不清楚情況。
可去年的時候,李興的二弟要起房子,管他們家借了一百,現在兒子娶媳婦也要花錢,就隻能東拚西湊的,李興的二弟到是還了幾十,但他也拖家帶口的不容易,讓他立馬全還上那也不現實。
一輛自行車,差不多的要小二百,但自行車票也花了不少錢才弄到,而且結婚也不是一輛自行車就能了事。
發愁了半天,眼看著女方家裡都開始變得很不高興,當媽的顧棉害怕兒媳婦就這麼沒了,腦子一熱,便給自己的女兒去了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