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春街是條兩三百米的小馬路,放在上海市地圖上大概一公分左右,北起康定路,南至萬航渡路,曲裡拐彎好多條弄堂又岔出很多支弄。抗戰時期不少逃難的人落戶在此,搭出來一間間木頭房子,形成了一大片棚戶區,既不美觀也不衛生。
天空泛出魚肚白時,黃浦江上貨輪鳴響汽笛,海關大樓的大鐘鐘麵上向日葵金光閃閃,整點報時的歌曲早就從《威斯敏斯特》換成了《東方紅》,四十八隻擴音器的力道足以響徹全市。“東方紅,太陽升,中國出了個……呼兒嗨喲,他是人民大救星,大救星。”隨著歌聲,蘇州河兩畔綿延的石庫門磚紅色屋頂上開始有鴿群盤旋,萬春街入口邊上23路頭班車的辮子繩掛上了電纜,弄堂裡慢慢響起了各種聲音。
煤餅爐子從灶披間的水門汀地麵滋滋地擦過去,自來火呲啦劃過紅磷,鋼宗鑊子②撞上搪瓷杯子發出脆響,馬桶碰上房門的悶響,收痰盂罐前最後的咳痰聲,晾衣杆嘭地敲在窗台上,漸漸彙聚成交響曲,把收音機裡的氣象報告淹沒了。煤餅爐子升騰起來的白煙慢慢升高變淡,路燈才顯出了半黑的燈泡和依然努力發光的鎢絲,企圖挽回自己在黑夜裡的重要地位。
三歲半的陳斯江蹲在煤餅爐子旁的小矮凳上,打了個哈欠。她仰起臉,看見彎彎的一鉤月還斜斜掛在天上,像吃到最後的一點點棒冰,半透明薄薄的,隨時會融化掉似的。斯江想起還從來沒見過的爸爸媽媽,不知道他們在新疆看不看得到這個月亮,早上了還有月亮,真奇怪。
“三十五度?”灶披間裡傳來她奶奶陳阿娘的感歎聲:“還有半個月才入梅③吧?我活了這麼多年,從來沒碰上這種怪事體!”
“儂六十歲還沒到,哪能碰得著?百年一遇的高溫,正正好好一百年,嘖嘖嘖,偏偏阿拉碰上哉,熱色個寧!(熱死個人)”一樓的李奶奶說話像唱歌,抑揚頓挫刮辣鬆脆,弄堂裡的人都說她是貨真價實的“李奶奶”,隨時隨地手臂一舉就能高唱:“要和敵人算清賬,血債要用血來償。”④
收音機的聲音被擰大了,播音員在四平八穩地解釋副熱帶高壓和鋒前升溫的原理:“今天徐家彙預計將出現自一八七三年以來的最高溫度……”
斯江從小矮凳上跳了起來:“阿娘——我要穿背帶裙,那條藍格子的,姆媽寄來的。”
陳阿娘被她嚇了一跳,醬油瓶一抖,醬油泡飯變成了飯泡醬油,舀出來又不舍得。
“要西啊儂!小東西,嚇了阿娘一跳。穿啥背帶裙啊,背心短褲多風涼。”
“今朝六一兒童節!阿舅要來接我去梅蘭照相館拍照片寄給爸爸媽媽,我要穿裙子。”陳斯江人小話長聲量大,理直氣又壯,一句話說完,灶披間裡的人都笑了。
李奶奶又嘖嘖嘖了起來:“你家斯江哦,說話晚,一開口就是嘰裡呱啦一整句,不像我家高興,十個月就會喊爸爸媽媽,現在上幼兒園了,閒話還講勿清爽,也不知道老師天天教些什麼。”
在勞動局上班的康阿姨樂嗬嗬:“斯江長得好,穿裙子邪氣(很)好看,噶小格小囡,穿穿搭撒介?又算不上小布(小布爾喬亞的簡稱)。”
陳斯江穿過灶披間,咚咚咚上樓去了:“阿娘,我不要吃泡飯,阿舅說要帶我去吃小餛飩生煎饅頭。”
陳阿娘氣得飯碗敲得嗙嗙響:“去去去,儂去就是了,昨天開始就講了幾十遍了,嗲勿色叻儂!”她轉過頭來朝李奶奶歎氣:“真是哦,一碗小餛飩一角兩分,四隻生煎也要一角兩分,伊拉兩個寧一頓飯要切忒五角洋鈿!你們看看,有這樣過日腳的伐?鈔票天上落雨落下來的?彆人隻曉得誇她顧家阿舅多少好,實際上還不是她爸爸媽媽辛辛苦苦省下來的鈔票。”
康阿姨想了片刻,才算清這筆五角錢的賬,暗笑陳阿娘不識字算起錢來倒飛快,她壓低了聲音問:“現在東來兩口子每個月還拿錢給顧家?”
“十塊洋鈿,一分也不好少格,唉。”陳阿娘又歎了口氣也壓低了聲音:“每個月要專門來拿一趟銅鈿,弄得阿拉欠了伊拉債一樣,真勿曉得是阿拉娶了媳婦,還是伊拉招了上門女婿。十塊洋鈿哦,小囡每個月隻去住一夜天——”
樓上陳斯江哇啦哇啦喊阿娘上去找裙子。看著陳阿娘顫巍巍挪著小腳上樓去了,康阿姨和李奶奶交換了意味深長的一眼,都笑了。陳東來夫妻每個月寄三十塊錢回來,作為斯江的生活費,分給顧家十塊的確不算少,但是顧北武那個阿飛把錢都花在外甥女身上了。兩親家住在同一條萬春街上,街坊鄰居都看在眼裡。關鍵是光有鈔票沒路道有啥用?誰家的小囡像斯江一樣運道好?生下來就有奶粉吃,後來憑醫生證明訂牛奶,天天雞蛋兩隻,陳家一個禮拜能吃兩三趟雞鴨魚,打折的豬肉人家論兩買她家論斤買⑤,油票糧票糖票布票統統省下來,嘖嘖嘖,到底是誰家占了便宜還不知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