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0 章(1 / 2)

汀州府府試定在四月初,府試之初就有各縣教諭領著已過縣試的童子到府城。到院試時,這群教諭也要在堂前聽學政點名,一一認領自己縣裡的考生。

如今府試還沒發榜,院試題目方大人又早已擬好了,眼前需要他這位學政處置的,也就是武平縣儒生當眾攔車傷人一案。武平縣的儒生出了大岔子,主管學政的教諭又不在,所以這些日子,帶著儒童到在府城等候考試的祝訓導官就被方大人提到身邊教訓了好幾回。

宋時與教諭徐大人、周、袁兩位訓導官風塵仆仆地趕到府裡那天,祝訓導早早就在城門候著他們,見了宋時就如見了親人一般:“方大人欲見舍人久矣,意甚急迫,舍人不必候命,就隨我去見大人。”

他把宋時跟教諭一道拉上車,路上就把學政大人關心宋時家世的事告訴了二人。他在方大人麵前挨了不少頓訓,頗為愁苦地問:“方大人還問起了舍人與桓侍郎府姻親之事,在下不知內情,不敢輕言,此事舍人自行斟酌罷。”

宋時感激地看了他一眼,謝道:“都是我家的事連累了四位大人。此事我自有應對,回去之後再置酒向各位道歉。”

縣學教諭、訓導都是極清貧的官,一年到頭隻有二十多兩薪俸,改善生活全靠四時八節祭孔廟分的胙肉和學生送的束脩,聽宋時要請客,都露出了幾分喜色。

謁見學政時,有宋時這個正主在前頂雷,他們心裡仿佛都沒那麼怕了。

可惜的是,方大人先不問宋時的話,而是提過徐教諭幾人申斥:“那幾個都是武平縣縣學生員,其中竟還有食廩生!你等身為教官,平日怎地不嚴加管束,叫這群生員跑到外縣地界,光天化日下,如同城中惡少般行凶打人!”

徐教諭顫巍巍地說:“因他們往常科試還能考到一二等間,素日也不曾有這等惡行……”他給這群學生洗白間隙還不忘了照顧宋時一句:“宋監生實與此事全然無關,他住在縣治中,一向閉門讀書,下官等皆可作證。”

宋時老老實實在一旁裝鵪鶉,心裡給徐教諭點了三十二個讚,決定回去就把宴席規格提升到三十二道菜。

方提學叫他提醒了一下,倒想起宋時來了,仔細看了他一陣,問道:“你就是宋時?你可是故河南道都察禦史桓兄濟世公的弟子?”

宋時垂下頭應道:“有勞老先生記掛,正是學生。”

桓先生故去不過四年有餘,都察院故友、後進自然不會忘了他,也沒忘了他家裡曾養過一個天資不凡的弟子。有了這個學生在眼前,方提學也顧不上申斥徐教諭等人,揮手叫他們離開,仔細看著宋時。

方提學還記得當年在桓家吊孝時遙遙見過一麵的少年,對比著眼前儀容俊秀、身姿挺拔,幾乎已長成大人的宋時,不禁感歎道:“一晃數年,你也長大了。你是隨父親上任的?這些年跟著誰讀書?”

宋時有些傷感地說:“先生過世那年,家父點了廣西容縣縣令,學生不忍心見老父一人在異地為官,便跟在任上服侍家父,直至如今。這些年難得名師,故此隻溫習恩師當年留下的典籍和筆記。”

在廣西荒蠻之地尋不到名師,隻能看先生留下的舊書麼?也是可憐……

方提學感歎道:“濟世兄在日,常在院中向人提起你,說你讀經時擅發他人未解之意,小小年紀就能自己解出‘王正月’背後‘尊王’、‘大一統’之意。提考北直隸的於遠齋兄也說你文字清通簡要、思慮周詳,文字絕不似尋常幼童那般稚嫩。

“若非他認得你,知道你是個才留頭的童子,恐怕就把你的卷子當作哪個飽學書生的卷子取中了。”他淡淡一笑,看向宋時,問道:“你這些年沒再回鄉考試?怎麼捐了監生?聽說桓兄要招你為婿,莫非你是打算成親後就在京裡坐幾年監再考鄉試?”

他問到這地步,宋時也不能瞞著退親的事,斟酌著說:“因家父親年轉遷武平,學生不放心老父獨自上任,便跟到了武平縣裡。如此,便趕不及赴北直隸應院試,索性捐了個監生,後年好直接下場應秋闈。至於婚事……今年周王選妃,不巧學生又沒能及時進京迎取,以至桓家女也被列在了待選之列,這樁婚事隻得作罷了。”

方提學看了他一眼,似欲說些什麼,但看他微微垂眸,不願多提的樣子,再想想桓家聲勢,也明白他顧忌什麼,隻輕輕“嗯”了一聲,轉而說起了讀書的事:“你少年時就能解經義、作文章,當時不曾有機會考你,今日見麵,卻要考你一考了。”

宋時感激他的體貼,當即應道:“任憑老先生出題。”

方提學到桌邊拿起一本四書,隨手翻頁,手指先點中其中一句,自己看了一眼,往後翻一頁,再如此一點,正好湊成個截搭題:乃是一句“皆雅言也—葉公”。

宋時一聽便知,這是《論語·述而》中的句子。

“皆雅言也”出自第十五章,“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按朱子注,雅,是指經常的意思,也就是指孔子素日說話時常用到《詩經》《尚書》中的句子,常執守《周禮》中的禮儀。程子注釋說,孔子素常之言止於此,性與天道不易學道,應默記其言。

而“葉公”就出自下一章開頭的“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這位葉公本是楚國大夫,名諸梁、字子高,封於葉縣,僭稱公。他向子路問孔子之事,子路未回答,後孔子聽說,便告訴子路不該不應對,該說他“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

這兩句實在毫無關聯,但截搭題就是這樣,毫無關聯也要用“釣、挽、渡”之法,給這兩句之間架出橋梁,改出一個有意義的破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