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1 章(2 / 2)

周公製周禮,以禮治天下,這是孔子以至世代士大夫所尊崇追求的理想。題目讓寫周公追文武之德,祭先公以禮,推其禮儀被天下,不從“禮治”下手,還要往哪兒寫?

宋時提筆在青石硯中沾了些墨水,在墨池邊舔了舔筆,不加思索地寫下承題:“夫先公非天子也,而祀以其禮,亦猶追王意耳。由是推以及於天下,乃善成文武之德者乎?”

題目已破、局麵已開、主旨已定,剩下的便是闡發議論,借聖人的詞寫自己的私貨了。宋時先借用《禮記》對“禮”的定義起講,再分四扇八股,正反論證禮如何成治:

禮從義起,大王與王季之前的周朝祖先按世間之通行之義不能追封王號;但禮又緣情生,武王與周公思慕先祖,因情而使其享帝王祭祀之禮。禮緣情、緣義而製,而依禮祭祀先祖又能成全祭祀者對祖先的情義——即孝悌之德。

周天子以天子之禮祭祀先祖,而諸侯、士大夫與百姓自然效法天子,依各自身份祭祀先祖。由此自然可使愛敬之情各儘於尊親,孝悌之德廣布於天下,由此而使天下大治。

最後再呼應開頭,做個精悍有力的大結……

“非聖人之緣情製禮,其孰能之!”

雖然古代人寫文章不能寫感歎號,宋時還是拿出寫感歎號的力氣,重重地拖長了“之”字最後一筆。

他這些年背著人偷偷抄論文、寫論文的工夫都不是白花的,寫字比一般人速度快得多,一篇《四書》題寫完,大約也就花了一節課的工夫,隻要再改改需要避諱、頂格的地方,就可以抄到卷紙上了。

他仔細看了一遍,在要頂格的地方前麵加上分段符,該空一格的就再加個小方塊,有錯字的也圈出來在旁邊改寫正確……省得抄寫時有錯眼放過的,回頭要在卷麵上改,就要扣卷麵分了。

改完之後倒不急著抄,要得趁早上精神最好的時段把《春秋》題作出來,到時若有時間,還可以再把文章重修一下。

他把那摞草稿放在桌角上,正要拿張紙蓋上,空中卻有一片衣袖拂來,把他的手拂開。宋時心頭猛跳了幾下,才發現監場的方提學從後麵遛達過來了,就像每個監考老師一樣,默不作聲地從背後盯著學生的動靜。

他方才……沒左顧右盼吧?

方提學正垂頭翻他的卷子,宋時也不敢抬頭,戰戰兢兢地夾緊肩臂,給提學大人讓出看卷子的空檔。他自己把稿紙對折疊起,鋪在胸前小小的一片桌麵上,對著《春秋》題中“宋伐郳”“齊伐楚”兩句話做理解。

《春秋》的本質畢竟是一本史書,大義微言都靠史家曲筆。後世研究者就得從細微的稱呼、寫法中理解出當時史官的褒貶之意,然後再從經中對人、對事褒貶中體會《春秋》傳達的大義。

因為這種摳字眼的理解太難做,單給一句話作題目還容易寫歪方向,所以《春秋》題都是從不同章中選出兩句內容有相關人物或事件的句子湊成一道題目,好作對比分析。這種作法看似和四書小題中的截搭題差不多,實則有個專門的說法叫作“春秋合題”,不隻童生試這麼考,一直考到會試也是這樣。

在宋時來說,《春秋》其實倒比《四書》好考。

當年他因為專業不好找工作,差點想出國讀酒店管理,還考了一陣子GMAT,長難句都是一本一本地做。那一篇理解有好幾個生詞不認得的外語都做了,每個字都認得的古文還能做不出?

《春秋》學起來麻煩,掌握那些史官的慣用語之後就找著規律了。兩句話對比分析,找出史家為何褒為何貶,想法延伸到微言背後蘊含的大義——

春秋這本書的中心就是尊王道、討亂賊以戒後世,照準這點寫保證思想合格。

按周禮,禮樂征伐自天子出。隻有周天子才能節製諸侯之兵而征伐討逆,原題中宋伐郳、齊伐楚都是僭天子之權威的逆行,不合自己的身份,春秋對它們的行為肯定是批判的,他們做考題的人自然也要批判!

——當然,經義題和四書題的作法一樣,破題還是要把原題中諸侯的說法改一改,不能重複。

那麼破題就是……

他精神專注起來,也忘了身邊正翻著卷子的方提學,提筆凝神,流水價寫下了一句堂皇正大的破題:“春秋兩紀兵事:有序外君主兵而見其罪;有序伯主專征而見其罪!”

這兩次紀錄兵事,一是宋公帶兵討伐郳國,一是齊桓公帶兵伐討楚國,《春秋》記錄中都用曲筆點出了他們的罪責。因齊桓公在十五年春諸侯會盟中已成霸主,所以在破題中特以“伯主”——也就是霸主——指代其身份。

諸侯不得私自用兵,霸主不得專權征伐,宋伐郳與齊伐楚兩事都是不敬周天子之罪,《春秋》豈能諱言其罪?

作者有話要說:

考題一是欽定四書文校注中選的,清代張江 作

考題二是明代進士登科錄第十二本裡的 作者 林貞相

春秋合題參考 《論截搭題》 李光摩

春秋大義 參考清皮瑞錫 《經學通論》

還有些看完就忘,記不住了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