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2 章(2 / 2)

宋時上前交卷子,方提學招了招手叫他過去,要給他做個麵試——一般來說都是第一場考試後轉天再麵試,不過他交卷子交得太早,龍門還沒開,這工夫也是白在門邊等著,方大人索性就想多考他些東西。

文章都交到試卷官手裡了,不必再考什麼,方提學於是問他:“你可會作詩麼?本官倒要考考你的詩才,你可敢當麵作來?”

考吧!不要因為他是個穿越者而憐惜他!

他小時候就跟方仲永一樣被兄長帶著到處展覽過,後來更是做了進士弟子,又跟容縣、武平的書生儒士多有來往,指物作詩也算本職了,不大怕考。不過方大人考的和他從前作的、用以炫耀天姿才學的作法不一樣,既不指物也不抒情,而是“賦得詩”。

也就是摘古人詩句為題,以五言八韻為限,如唐宋時的試帖詩。

方提學隨口吟了一句“雲補蒼山缺處齊”,就讓他以山為韻,當麵作來。

這詩就不像八股一樣還要引據原題之意,隻要寫出自己的心聲便是了。他心中想象著前世遊黃山時見過的雲海蒸騰、山峰半露的勝景,頓時思緒紛湧,從考籃中取中紙筆題詩:“雲岫接天景,蒼蒼映日環。霧侵紗障繞,未許窺真顏……”

他剛穿來時常給人當神童展覽的,作詩比作文章還快,不管質量,速度至少是相當可觀的。方提學眼看著他一字字連著寫下雲,連停筆思考的時間都不要,當真要以為他是絕世才子了。

然而看了詩之後,那“才子”兩個字還能勉強留一留,絕世就還是刪了吧。

最高也就給個詩會上的人情點評了。

方提學輕輕“嗯”了一聲,腦袋都不動,斟酌著誇了一句:“才思敏捷。見詩如見蓬萊清景,清昀欲流。好了,本官已見過你的才學了,你先去龍門等著,待會兒湊夠了人數便回去吧。”

宋時提著籃子,收拾了剩下的紙筆,老老實實到龍門等候。福建學子才華高的多,不一會兒龍門那邊便湊夠了人,先放了第一批人出去。

方大人監考卻是要監一天的,長日無事,便叫人糊了最先交上來的幾人的卷頭,先挑出宋時那摞稿紙,拿回桌上細看——

第一篇四書題的草稿他已經看過了,寫得準情酌禮,語歸典則,堪稱是議“禮”的佳作。若非這篇文章太好,他也不能把宋時叫到麵前複試,聽他乾巴巴一派台閣氣的應製詩。

他看了看第一篇與草稿無異,便直接在題目旁畫了紅圈,寫上評語,然後開始看《春秋》。

方提學本經不是治《春秋》的,可他自己出的題目,他又豈能不知道要考的重點在何處,怎麼樣分出文章高下?

宋時那篇《春秋》從一破題就詞嚴義正,得《春秋》本義,可說先聲奪人。而從承題、起講、八比、大結又步步相承,將尊王、伐不義之理一脈貫通,氣舒詞雄,讀起來如懸河瀉水,說不出的痛快。

他連讀了幾遍,起先隻覺著他詞理優長、文勢陡峻,後來從那種氣勢中掙脫出來,才稍稍覺出文章也有缺陷——

太簡潔質樸了。

彆的考生都引經據典,力圖鑽研彆人都不知道的偏僻典故,就隻他這篇是純從經典中舉典故闡發《春秋》大義;而且他這裡幾份考卷都依《胡傳》將“尊王”與“天理”連係上,借春秋故事講性理之說,唯有宋時這裡,卻是一字不涉“理”,隻講“義”……

他拿著筆的手重了幾分,筆尖落到紙上後不即運轉,仿佛要留下一個深深的“點”,然而在他提起筆時,那筆尖又沾著紙麵飛快地劃過一圈,將那第二等的“點”改成了第一等的“圓”。

考生作文章當肖聖人口氣答題,便不依《胡氏傳》又如何?他字字句句卻都恪守了《春秋》《左傳》的本義,一篇文章頭尾相顧,嚴密如織,怎能強添進性理之說?

且朱子曾說,治《春秋》隻當以史書治之。此文代聖立言,非代胡氏立言,但遵經傳,何須處處依《胡氏傳》!

他又將這篇文章反複讀了數遍,甚至拿案上另外幾份詞旨俱佳的《春秋》考卷對照,仔細研讀,比較優劣,最終將他的卷子壓在最上頭,深歎了一聲。

“這才是得正名本義之作。他人文章雖多引經據典、雖能論接天理,卻亂了立言之本,分薄了述春秋大義,責諸侯不臣之罪的筆力。”

憑這篇文章,便足以壓一縣生員,在《春秋》房裡輕輕取個經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