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05 章(2 / 2)

他這位弟子雖是周王妃的嫡親兄長,可後宮中自然不乏佳人,周王妃又不是沒有堂兄可加恩,他自己的前程卻難保證了。

呂首輔暗歎一聲,看向臉色黯淡的四輔,倒生出幾分相憐之意,搖搖頭道:“將這份奏章放上去,由陛下裁斷吧。”

無論彈劾結果如何,言官畢竟不會因言獲罪,他們兩把老骨頭在日還保得住一個孩子。

這本彈章就叫李三輔擱在最上頭,彆人倒也沒去管他——既是攔不住要進上,擱在哪裡都是一樣的。

內侍來取走批過藍的奏章,剩下的便隻有等了。

四位閣老隻情等待,都察院裡的桓淩卻不隻是等,還要想應對之策:應對陛下召見,應對祖父斥責,應對小妹怨恨,應對周王不滿……

等到下午午朝過後,一道上諭便傳到都察院,召桓淩覲見。他擱下手中紙筆,整整衣冠,袖了這些日子整理好鎖在自己值房的證詞,沉著地隨著總管太監入宮。

新泰帝每五日上一次早朝,桓淩在京時一直做言官,位在百官前列,也算是常見禦顏,在妹妹嫁與周王時也曾進過內廷,故此見駕時進退行禮十分端莊穩重,並無失禮之態。

他跪在禦前十數步外的地磚上,俯身說道:“臣戶科給事中桓淩參見陛下,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新泰帝手握奏章,向他微微揚手,問道:“這本奏章是你寫的?你從何處得知這些將官之事的?”

一旁的首領太監便提醒桓淩起來回話,桓淩站起身來,落落大方地答道:“臣正是端五節前到城內靈泉寺遊玩,見一戲班子唱得好,問其來曆,則答曰是世襲指揮使潘某家中所養戲班。數問之下,則知潘某父子僅襲祖上蔭功,不僅未曾經過戰陣曆練,弓馬亦極生疏,多年來沉浸戲樂中,既不知兵也不敢戰。

他垂眸看著腳前幾塊地磚,神色淩厲,聲音卻還沉穩如昔:“不久便是夏收,八月又是秋收,草原天寒糧少,之前又嘗了搶掠中原的甜頭,秋收前後必有再犯之舉。臣隻怕這樣的將官調往受虜賊襲擾之地,一旦虜寇入侵,難免又要重蹈今春邊塞諸城被賊所破的惡果!”

他說得鏗鏘有力,座上的新泰帝不由得微微頷首,卻壓了壓嗓子,沉聲問道:“你身為戶科給事中,隻宜糾查戶部之誤,如何查到兵科所屬將官頭上?是誰教你行此越權之舉,誰替你尋來這些人的履曆!”

桓淩低了低頭,掩飾住嘴角沒來由綻開的一點微笑,莊肅地答道:“臣當初在汀州府通判任上時曾學過些斷案、捕拿盜匪的本事。查此事時是先知道了潘家之事,從他家關聯之人查起,亦有兵部用將奏章、戶部與兵部出入帳目可循,一點點牽出奏章上那些將軍的。”

這些“走訪調查”的法子還是他剛到汀州府時,時官兒怕他不會辦案,特地到府城相陪,旦夕相處間慢慢教他的。

雖是在禦前奏對這樣嚴肅的場合,隻消想起宋時,桓淩就忍不住心中快活。天子聽說他這私訪查案的本事,也自生出了幾分好奇,命他細細將自己查訪的過程交待出來。

桓淩便把自己實地走訪調查諸將的過程細細講來,並從袖子中掏出自家留存的證據,念了上頭記錄下的詳細時間、地點、事件,講解自己是如何從比對出想知道的細情。還有些暗中取來的口供,其中幾張上麵還帶著簽押,便拿給首領太監查看。

這一番奏對之後,新泰天子看向他時神情中更多了幾分欣賞,聲音也放得和緩許多,吩咐道:“且下去吧,朕自有裁斷。”

桓淩依舊端端正正地行禮退下,這半天緊張的禦前奏對都似乎沒讓他感覺到半分疲憊,出門時依舊身形挺拔,神色堅毅。一路上不少內侍宮人目送著他身影離去,而進了翰林院裡,又有一群給事中、禦史如同英雄般迎接他來。

他們言官專司彈劾、勸諫,與彆的官員不同,都以做孤臣、諍臣為榮,哪怕天子有亂命也要封駁,更不管彈劾的人背靠著哪位皇子。

桓淩身為王妃之兄,卻能為國事不計私利,彈劾周王的外家,簡直是他們諍臣的楷模!

兵科都給事中與左右兩位給事中自聽說他彈劾了兵部尚書,便都有些慚愧自己隻顧彈劾在外的將領,沒能早早看出兵部之弊,遞上這本該他們兵科先行之本。但如今也來得及,桓淩已然親自入宮答對,開了個好頭,他們也該拿出如刀利筆彈劾兵部尚書監管不利之舉!

眾人紛紛回去寫彈章,然而奏章尚未遞上去,聖上便已下旨,命都察院徹查兵部此次呈上的將官名單,凡有不稱職者,一律奪職,發往偏僻遠方衛所曆練。

戶科給事中桓淩糾察兵部疏漏有功,加僉都禦史銜,出京代天巡查受賊寇襲掠最重的陝西邊備情勢。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