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擺酒席、宴請村裡的鄉鄰親朋之後, 又休息了一天,黎池才收拾出禮品, 開始外出登門拜訪先生黎槿, 以及村中輩分高的、與他們家交好的人家。
那些禮品並不是他們另花銀錢置辦的, 而是前兩天擺酒席時收的禮。將收到的賀禮挑揀過後, 重新組合, 就又成為了可以送出去的禮品。
隻是, 必須要記住各自送的禮品是什麼,以免將禮品又送回到原主手裡了。如果這樣, 那就有些尷尬了。
這個時代的農村裡,甚至包括黎池前世生活在深山老家的那段時間, 甚至之後都是這樣的:
收到的禮品都不舍得自家吃掉或者用掉,那要留著日後用來給彆家送禮。後來條件好了則是吃不完、用不完,隻能用來送禮送出去。
通常地,平日人情往來,禮品送來送去都是那些東西, 隻是在不同人家之間流轉罷了。甚至有時轉來轉去, 轉了一圈之後, 送出去的禮品,又被彆人送禮給送了回來。
用前世‘陌生人社會’的價值觀來看,這種人情往來的送禮行為,禮品不過是出去輪轉了一圈而已, 感覺就似乎沒有了意義。而且有句話叫‘收到的禮金不是收入, 是欠債’, 那些禮金是人情、都是要還回去的。
然而在這個‘熟人社會’的時代裡,這種人情往來代表的不是利益交換、必要交際,而是情感的流轉,是一種交流並加深感情的行為。
黎池提著收到的禮品,外出去登門拜訪,也是為了做出與被拜訪人家交往親密的姿態,以及表達一下對他們的尊重和感謝。
這其中究竟有多少真情實感,又有多少是迫於人情往來的規則,而不得不遵從之,對黎池來說也並沒有多麼重要。
黎池花費一個上午的時間,提著禮品,挨個去村中輩分高的、或與他們家交好的人家,小坐一會兒、寒暄兩句後,就算走完了登門拜訪的流程。
這種登門拜訪更像是走過場,就跟過年走親戚一樣、一天走十來家,可能有時連椅子都還沒坐熱,就要趕去下一家。顯得敷衍,但又不得不如此。
下午,黎池提著鄭重挑揀出來的禮物,登了先生黎槿家的門。
黎槿很高興地接待了黎池,坐下來後,先是客氣寒暄了一會兒,再就聊起了黎池這次的院試。
聽著黎池的講述,黎槿也跟著回憶了一番當年,感慨唏噓不已。
之後,黎池準備將院試時做的文章和詩默寫出來,讓先生黎槿一觀,卻被製止了。
“你院試上的文章和詩,加起來有幾千上萬的字數了,默寫出來要費不少功夫。”黎槿擺擺手,拒絕了黎池的提議。“等四寶店出了院試詩文合集之後,我再去買一本來看就行,之後還能收藏起來,或拿給族學裡的學生看。”
既然先生這麼說,黎池也不勉強。“現在科舉有所革新,榜上有名者的作品皆需公示七日,這就很方便一些書肆書店抄錄刻印。而既然四寶店做了《府試策問合集》,想必也會做《院試詩文合集》的,其中有收錄學生的詩文,那學生應該能得一兩本,到時候給先生也送一本來。”
黎槿捋捋灰白的胡須,對黎池很滿意,“你有心了,若書有多餘的,就給先生帶一本。”
“是,學生記住了。”即使四寶店隻給他一本或不給他樣書,他也要掏錢給先生買一本啊。這也是尊敬老師的一種……必要表現。
哪怕黎池和黎槿一樣都是秀才了,且前者還是‘小三元’秀才,可黎槿他作為先生,該提醒的、該敲打的,還是要說。
“你從小就自律自省,很有主意,但先生我還是要提醒你兩句:繼續保持下去,不要因為彆人的幾句誇讚,就忘乎所以,你要謹記自己的誌向,不要懈怠了讀書和思考。”
對於黎槿語重心長的教誨,黎池從椅子上站起身來,躬身肅立著聽教。“是,先生,學生謹記先生教誨。學生一刻都不敢忘記自己的誌向,以後也將堅守下去。”
黎槿朝站立的黎池壓了壓手,示意他坐下說話。“我一向對你是很放心的。明年正好是鄉試之年,明年八月,你可要下場?”
鄉試每三年舉行一次,在各省省城舉行,院試科試及歲試、錄遺合格的秀才均可應試。鄉試通過者為舉人,舉人已經有資格做官了,雖開始時大多隻能做□□品小官,但對平民農家來說也已經很不錯了。
“學生準備三年之後再下場一試,明年八月份的鄉試就不去了。”黎池說出他早就做下的決定。
聞言,黎槿更加欣慰且滿意了,“雖說一鼓作氣很好,但你年紀到底還小才十三歲,再潛心學習三年,是再好不過的了。你這樣不驕不躁就很好,急於求成總是容易壞事。”
黎池附和道,“先生,學生也是這樣想的。雖說學生在童生試中得了個‘小三元’的虛名,但天下何其之大、英才何其之多,比現階段的我更有才的人,絕不會少。學習三年,將學問夯實一些之後,再去參加鄉試、會試甚至殿試,這才更有把握。”
黎池從來都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他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稱大。他準備三年之後再下場,到時爭取鄉試、會試和殿試一舉成功。
和黎槿又談了一會兒與讀書相關之後,黎池才提出告辭。
而這也是黎池特意留在最後的一次拜訪,從黎槿家出來後,黎水村裡需要他親自登門拜訪的人家,就再沒有了。
當天晚上,黎池又和全家人商量起了接下來的行程。
黎池盤算著,發現需要到縣城裡去辦的事,還真不少。
“……我進入縣學就讀的事要儘早辦好。還有去縣衙將廩生名額登記完善,之後每月就能去領廩米六鬥、或者廩餼銀四兩。還有我秀才名額下的可免八十畝地田賦的事,以及免兩人即兩戶的徭役的事,也需要去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