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3 章(1 / 2)

科舉出仕(士) 黃薑 11425 字 9個月前

趙儉住的地方無需多說,那是寬宅大院, 大氣亦不失優雅, 有士兵把守, 戒備森嚴。

趙儉帶著黎池進了待客的正廳, 就吩咐楊長史將禦醫請過來。

禦醫也是大夫,總歸逃不過望聞問切之後,再說一堆常人聽不懂的專業術語。不過禦醫水平要更高些, 說的話讓黎池更加聽不懂。

禦醫看完診之後, 趙儉就讓他給開了個方子, 並讓他立即去抓藥。

趙儉這樣一個受寵的王爺出行,有隨行的禦醫,那也有齊全的各種常用和救急藥材。

禦醫很快抓好三包藥呈上來, 趙儉接過來遞給黎池, 黎池沒推辭地就接下了, 也沒說付藥錢這些話, 否則就太不識趣了。

隻是認真地道了謝,“學生謝過儉王!不僅贈學生錦被以抵禦風寒,之後更是勞您掛念, 且命禦醫大人給學生看診,贈學生藥材。您的這份恩情,學生銘記五內!”

趙儉與黎池對視一眼後, 就明白了這生疏有禮的話,是說給一旁不是他心腹的禦醫聽的。

趙儉想到自己身邊這個禦醫的身份,於是順著黎池的話回答, “本王向來愛惜有才之人,幫你也不過是隨心、隨手而為罷了,你不必記掛在心上。你若能勤學向上,有朝一日成為國之棟梁,就是對本王最大的報答。”

黎池自椅子上起身,恭謹地表示,“學生一定謹記儉王教誨,必定勤學向上!不敢妄言國之棟梁,隻希冀有朝一日,能於國、於民有用。”

這一唱一和的車軲轆趕場漂亮話,兩人說得很是順暢。等禦醫退出去之後,兩人又不禁為這份默契而相視一笑。

到這時辰,也已經差不多該去赴‘鹿鳴宴‘了。於是之後兩人沒聊多久,就又出發一起乘車去往省衙。

這次鹿鳴宴擺在省衙——即承宣布政使司簡稱布政司裡,主要宴請的是鄉試榜上有名的舉子。出席宴會的還有梅翰林和林學士這兩位正副主考官,以及淮陰行省的政事一把手——承宣布政使即布政使。

當然,此次宴會身份最高的出席者就是儉王,即以監察學官身份來監察淮陰省鄉試的趙儉。

馬車到達省衙外,黎池在坐車架上的楊長史的攙扶下,率先下了馬車,然後在下麵虛扶著趙儉下車。

下車後,趙儉很自然地走在前麵,往省衙裡去。

黎池稍愣了一步後,也跟楊長史一起,跟在趙儉後麵走著。

黎池這樣和趙儉一起進去,也就正式在眾人麵前表明:他與儉王已經建立起了私交。這樣有好有壞,在此不必細說。

若是為了避免這種情況,讓儉王這樣身份的人在外麵等著,等黎池先進去後他再進,這顯然是不太可能的。趙儉也用他走在前麵的行為,給出了答案。

當然,黎池若是決意要避嫌,還可以刻意落後一段距離,等趙儉進去後他再進去。

但這在禮儀規矩上很不妥,他一個舉人學生,竟然在當朝儉王都到場後才姍姍來遲?即使趙儉不計較,他也會被非議不知禮數,之前建立起來的溫文有禮的人設也就崩了。

黎池跟在後麵邊走邊思索著。

撇開可能帶來的壞處,隻說好處。這次自己與儉王一起出現,算是成功地‘狐假虎威‘了。以後彆人在麵對他時,就要忌憚一下他身前的儉王了。

黎池心中思緒是千回百轉,外表卻維持著一副恭謹又不卑怯的形象,步態平緩地跟在後麵走著。

而走在前麵的趙儉,心裡也很滿意。

從趙儉這輩子最初特意安排的一見如故,又有之後四年間的書信往來、贈送書籍,再到鄉試時的贈被‘救命之恩’,直至不久前的表明身份,為其尋醫贈藥。

還有現在的這一步,兩人一起出席宴會……

趙儉這一步步地算計下來,既有私交友情,又有救命恩情。再加上他身份地位的吸引力,以及黎池現在的身份還隻是舉人,果然就成功將黎池早早地就拉入到他陣營了。

趙儉早早地預謀、拉攏,黎池順勢地‘攀高枝’、狐假虎威,兩人之間也說不上誰吃虧,誰算計了誰。

反而,是各取所需、互惠互利。

……

黎池跟著趙儉進到省衙布政司大堂後的官暑大廳。

鄉試榜上一百四十八名舉子,儘皆聚於此。仿照古禮,支著小食案,案後鋪一張四方的葦席,眾舉子席地而坐,滿滿當當地坐滿了大廳。

舉子們見儉王到來,紛紛起身整衣,然後下跪行禮。“學生見過儉王!”

當然,跟在趙儉後麵的黎池,也在剛一進屋時就上前與眾多舉子跪在了一起,向趙儉行禮

仁善愛才的趙儉,沒有讓眾人行完叩見王爺的全部禮節,在受了一跪一叩的禮之後,就喊了他們免禮平身。

眾人向趙儉行過禮之後,接著趙儉又說了些必要的場麵套話,等這一套禮儀都走完,最後才回去坐定。

眾人回座後,坐在首位的趙儉舉杯。第一杯為慶賀淮陰省此次鄉試圓滿結束,第二杯為祝賀在場學子成功考取舉人,第三杯則宣布鹿鳴宴正式開席。

三杯酒飲儘,加之趙儉表現出的大度疏闊,廳中的舉子們也不再過度小心拘謹,氣氛開始活躍起來。

主考官梅翰林出了一道‘立冬‘的節氣詩,依照作詩要求,舉子們相繼作出詩來在席上吟誦。

趙儉渾身氣度不凡,卻又能不失親和地不時點評一兩句,及至後來,氣氛就越來越熱烈。

有那二三個疏狂不羈的舉子,甚至從席上站起,捏著酒杯,腳下跌跌撞撞,搖頭晃腦地吟誦……

對此,趙儉也沒斥責那舉子失儀,而是表情寬和地看著下麵的舉子們。看著他們喧鬨,欣賞他們意氣風發的模樣……真是一副與民同樂的美好場景。

黎池坐在趙儉、梅翰林和林學士,以及沒有什麼存在感的布政使四人之下,百多名舉子之首。

他也湊合地作了一首中上水平的詩,得了趙儉幾句點評,以及眾多舉子的恭維。

一輪詩過後,林學士出了一道實務題:論治水。讓在場舉人各抒己見。

治水,古有大禹治水,後有諸多能臣巧匠疏浚河道、修築溝渠,這都是治水。

讓在場沒有實務經驗的舉子談治水,無非也就是引經據典,泛泛地談一談必要性而已。

至於提出具體的、有建設性的措施?囿於他們自身目前的經曆,大半就不能指望了。

但黎池不一樣,他在實務這一塊,不管是實踐經驗還是知識儲備,即使有時代不同帶來的差異,他也比在場眾舉子(甚至在某些方麵比趙儉他們),都要更加擅長。

在‘治水‘這一題上,黎池是大出風頭。他從農田灌溉、河道疏浚、澆築堤壩等各方麵,分彆提出了針對性措施。

相比其他人的泛泛之談,黎池的對答格外的具體,高下立判。

不僅在座舉子們心服口服,就連梅翰林和林學士都連連點頭。梅翰林更是感歎:“黎池,長於實務之人。”

趙儉更是眼神晶亮地緊盯著黎池,仿佛一字一句都不願錯過一樣……

等黎池對答完畢,趙儉開口:“黎池,你可取表字了?”

趙儉這突然轉換話題,讓黎池有那麼一念之間的愣怔,反應過來後立即答到:“回儉王殿下,學生還未曾取字。”

“君子,和而不同,周而不比。”趙儉說道,“不如本王給你取一個表字:和周?”

趙儉這突然給黎池取表字的行為,有那麼一瞬間讓他有些措手不及。

不過也隻是一瞬間而已,黎池很快就站起身,走到中間的空地跪下,叩謝趙儉:“學生叩謝儉王殿下!”

“和周,不用多禮,快起來!”趙儉起身離席,親自上前將黎池扶起來。

“本王實在愛惜你這樣的俊才,聽說你還未取表字,忽然想到‘和周‘二字寓意甚好,用來形容你也再貼切不過了,一時衝動就為你取了這個表字,你不覺得冒昧就好。”

“何來冒昧之說?學生能得儉王殿下取字,實是三生有幸。”

黎池,此刻起又即是黎和周了。本該由他的師長為其取的表字,現在由儉王代勞了。不過在世人眼中,趙儉身尊位高、德行出眾,是絕對有資格為黎池取表字的。

和周,這不僅僅是一個表字,更是黎池被徹底拴在趙儉這條船上的一把鎖。

這把鎖從此刻起就鎖死了,且還沒有鑰匙。除非不計後果地暴力拆除,否則再沒其他辦法能打開這把鎖。

宴上的話題從談論‘治水‘,跑題到為黎池取字,雖感覺有些莫名,卻也無人敢有異議。

眾人心中思緒紛紛:這黎池竟得儉王為其取字,看來真是不得了了……

話題陡然跑偏之後,趙儉又將其拉了回來。“和周,你剛說若能有一種水潑不進的東西,用它來澆築堤壩,那必能保堤壩百年不朽。可真有這樣的東西?”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