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15 章(1 / 2)

科舉出仕(士) 黃薑 7971 字 6個月前

這日黎池從翰林院下衙回到家, 在後院與徐素一起吃完晚飯,龍鳳也胎被銀朱她們抱到側間房裡去照看了。

徐素拿出從黎水村老家寄來的家信,“今日午間, 四寶店的書童送來了爹娘他們寄來的書信, 還有一個包裹。”

黎池接過信,一邊看一邊問到:“爹娘他們又寄了什麼來?”

“信中說上次知曉我懷胎之後,時間匆忙,隻寄來一些舊衣服。”徐素看著正讀信的黎池,一臉笑容地說道。“那之後奶奶、母親和伯母們,就開始仔細地準備了。”

“這次給寄來的包裹裡麵,有娘親手給我兩各做的一套夏衣,還有奶奶親手給平平和安安做的各兩套小衣服。兩個伯母也給平平和安安,用五色絲線做了一套五毒香囊。還有江哥給你寄來一刀紙, 說是他造出的彩箋,寄來給你看看成果。”

黎池很快就看完兩張紙的家信,“奶奶和娘她們, 真是有心了。我走時建議江哥嘗試的彩箋,他終於也做成了。”

徐素嫁給黎池之後, 就是黎家的人了, 夫家越過越好, 她是再高興不過的。

“江大嫂隻比我早了兩天, 誕下了一子,這真是太好了。”李氏之前生了個女兒黎燚時,心中怕也是不安的。如今終於生下一個兒子, 長房長孫的血脈得以延續,想必李氏心中該輕鬆多了。

黎池對於此時隻有男子才算傳承血脈的認知,無法置喙。“寫下這封信時,河哥正在全力備考今年八月的鄉試,河二嫂也有了兩個月身孕。”

“我們就祝願河哥鄉試一舉得中,也為河二嫂和她肚中的我們侄兒祈福。”徐素希望秦氏能一舉得男,生產時亦母子平安。她們女人生產實在太辛苦,第一胎就有一個兒子傍身的話,會輕鬆許多。

“是啊,祝願家中的爺爺奶奶和爹娘,還有全家人都平平安安的。”

如今黎池他們這一輩,黎池不用多說。黎江有了一門造紙手藝,兒女雙全,夫妻恩愛。黎河鄉試在即,一旦得中就是舉人了,秦氏也懷有身孕,功名和子嗣全都在望。

而在浯陽縣城開私塾的黎湖,私塾倒是辦得不錯。可黎河、黎池和他,都是差不多時間成婚的,都一年多了,卻隻有他媳婦兒孫氏,肚子裡還沒有動靜。

這也急壞了二伯母趙氏,大兒子黎湖都二十多了,還沒有兒女。小兒子黎海在京城跟著黎池,可他比黎池都還大上幾個月,都了十九,媳婦兒在哪都還沒影兒!

“二伯母在信中提及海哥的婚事……我們這做弟弟和弟妹的,可該怎樣給他操辦呢?”在黎海的終生大事這件事上,徐素也難辦。她若是黎海的嫂子,他爹娘長輩不在身邊,‘長嫂如母‘,她還能為他張羅婚事。可她一個弟妹,這就不好做了。

若是讀書科舉耽擱還情有可原,像黎海這樣,十九歲還吊了郎當一個單身漢子的,實在不多。可這麼久觀察下來,黎池覺得黎海不會這麼早就安定下來的。

黎池並不覺得十九歲就是‘剩男‘了,但如今世情如此,就入鄉隨俗。“素素,你當誰都有為夫這樣的幸運,早早地就能遇見合心意的人?我到時去問問海哥,看他心中的章程是怎樣的。”

兒女都生下一雙了,還時不時地就說些甜言蜜語!

徐素雖然羞赧,可黎池這樣時不時就一本真誠地說些蜜語,她也感覺心裡甜津津的。“那好,你去問問海哥是如何想的,之後再做打算。”

之後夫妻兩又拉拉雜雜地,聊了許多家長裡短的話題。比如:今日平平和安安乖不乖呀,哭了幾次、為何哭,兄妹兩又有哪些有趣互動等等……

直到徐素顯露出疲態時,黎池才起身出門,回他前院的書房。

黎池下衙回到家,是泡過澡、洗去一身汗意之後,再才去後院找徐素和一對兒女的。所以黎池睡前不用再洗澡,隻坐到書案後寫了一篇日記,再就在書房的小榻上睡下了。

這小榻放在書房裡,是為平日看書看累之後,用來小憩一會兒的,如今竟成了黎池晚上睡覺的地方。

不過這小榻說是榻,其實比一般單人床還大一些,睡起來也很舒服。其實,被攆到書房的黎池,也不是那麼可憐嘛。

後來黎池找機會問過黎海,果真如黎池所料。黎海直言暫時不想考慮婚事,他如今正沉迷於做出一番大事,暫時不想分心。

黎池也就隨他去了。

……

黎池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工作狂,那怕上輩子沉迷工作以致倒在辦公桌上,也依舊沒能改掉他的工作狂屬性。

在翰林院點卯上衙,手頭沒有公務可做時,黎池就閒不住了。

他煩惱起了賺錢這樁事兒。

宮太醫給徐素開的補藥方子,裡麵很多名貴藥,像是冬蟲夏草、阿膠、當歸、紫河車、何首烏等,一副藥都要一百七八十兩銀子。

而且一副藥還隻能喝十天,一個月下來,就要耗費五百兩銀子。不怪宮太醫當時說,一般人家喝不起這補藥。

不過黎池覺得,若他再不想辦法,他家的也快要喝不起了。

六元及第時皇帝賞的六百兩黃金,這一年裡七七八八地用去不少,如今家中隻剩下兩百多兩了——也即兩千多兩銀子,隻夠徐素喝四個月補藥的。

還不知四個月之後,徐素是否需要繼續喝。若需繼續喝,或者以後雖不喝一樣的補藥方子了,但還需吃其他藥養著呢?

又還有兩個小孩,若是他們有個三病兩痛的,尤其是安安,時常怕她生個什麼病的。一旦真生病了,看病吃藥都要錢的。

黎池覺得,身為一個丈夫、一個父親,總不能妻子和兒女生病了,他卻拿不出錢來給他們看病醫治,然後眼睜睜看他們硬生生熬著。

可是他一年的俸餉,才六十兩餉銀,外加六十斛俸米——即三百鬥米。他一個翰林官,又不像行省地方的官員,還有幾百到幾千兩不等的養廉銀。

京城這個地方,一個普通四口之家,一年收入三十多兩銀,支出要稍微多出一些,不超出四十兩,很多都入不敷出。

他這六十兩銀,外加六十斛米,若是沒有賞賜的狀元府和六百兩黃金,家中養下人就彆想了,隻剛好夠養活他們一家而已。

黎池俸餉不不多,可家中用錢的地方卻不少,所以他就煩惱起了賺錢的事情。

雖然缺錢,但黎池有他自己的底線:絕不從百姓身上刮錢。所以京城水泥局的錢,黎池是不會動的。

然後位於西郊石山下,黎池私人的水泥作坊,如今也隻是剛好收支平衡而已。而就是這收支平衡,也還是黎海努力經營之後的結果。

水泥這個東西,賣到民間的話,主要還是用於蓋房子、平整房屋地麵等,與三合土和糯米灰漿的用途差不多。

水泥是個新鮮東西,但定價卻也不能比糯米灰漿的貴上太多,水泥是大批量消耗品,與單價高的奢侈品還是不同的。所以其實每袋水泥的盈利並不多,隻能是‘薄’利多銷。

黎池利用水泥的知名度,在京城中拉了一單業務:一個江南大富商在京城中建宅院,談成由他們供應水泥。有了這一單大生意在,這才維持了收支平衡。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