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72 章(2 / 2)

科舉出仕(士) 黃薑 8151 字 7個月前

任鐘:……這樣聽來,感覺好有道理的樣子。

“還有一冊‘商貿司實務‘,待任大人看完且看透之後,也就快進入海貿旺季了。到時洋商和大燕商人會陸續到來,彼時本官再領著任大人做上一次,將那冊‘實務‘用於實踐中,那才算是真正交接妥善了。”

雖交接公務近一個月了,才給任鐘看了幾冊商貿司的製度規章,感覺似乎有些違和……但黎池的行為,又真像是讓任鐘去掰碎了嚼爛了地學習!

任鐘覺得他的問話,似乎有些不識好歹了……“是下官心急魯莽了,還望黎大人海涵!”

黎大人的妻兒還在京城府中等著他,且一旦回到京城,他就能升入內閣、成為閣臣,想必黎大人定然歸心似箭!

如今黎大人卻留下來,耐心地與自己交接公務,生怕自己不懂以後辦錯事。自己卻還疑心黎大人,懷疑他故意拖延時間、不與他交接,實是不該!

黎池:“無事,任大人不必在意。”

黎池他確實是在拖延時間,不過不是為給任鐘添堵,而是為了獻糧的功勞。

讓蓮花港老農種的紅薯,還未收挖。約翰遜男爵答應了幫忙帶玉米和棉籽,人也還沒到。

若是黎池此時或之前,就與任鐘交接完公務,啟程回京去了,那紅薯、玉米和棉籽,不就不能經他的手獻上去了?

紅薯、玉米和棉籽,當然不會因為黎池回京去了,就無法運到京城去,主要是無法經過黎池的手獻上去。

如此一來,功勞不就沒有了?或許也不至於沒有黎池的功勞,但肯定會分很大一部分給任鐘。

即使黎池與任鐘是同一陣營裡的人,但獻糧這樣的功勞,他並不打算讓於任鐘。

於是,這才有了黎池拖延時間,前一個月就讓任鐘看規章製度的事。

......

果然,在任鐘看完“南海商貿司實務”之後的第二天,就有一艘洋船駛進了珠江口……

之後就有了第二艘,第三艘,第四艘……不僅是西洋商船,還有大燕商船也陸續到達。

估摸著時節,西洋和大燕商船都已到達得差不多之後,再來看今年的規模,發現較去年增大了約有三分之一。這也是南海商貿司,發展得蒸蒸日上的體現。

依舊是端午節正月初五這天,黎池帶著任鐘,舉行了今年的開市儀式

之後,黎池果真又領著任鐘,就南海商貿司內的各項公務,幾乎是手把手地教給了任鐘各項處理流程和訣竅……

......

——‘……南海商貿司,一個從古代走到現代的部門,傳承下來的不僅是可見的建築,還有在一代一代管理者之間,傳承下來的耐心負責的精神。此種站好最後一班崗的精神,自文正公黎和周開始,傳承至今……‘——《一個優秀的企業管理者》

......

開市二十多天之後,五月末的時候,黎池已經組織禦林軍,以及從畢鋒武那裡借來的兵士,開始收挖十畝紅薯了。

約翰遜男爵的商船,才火急火燎地駛進珠江口!

“哦!上帝啊!實在是太驚險了!我隻差一點,就不能見到黎大人你了……”

原來約翰遜他們在海上遇見了暴風,同路的本來有三條商船,結果就隻有他們幸存了下來。卻也損失了十來個水手,船上裝的像棉布這類不能浸水的貨物,自然也就全毀了。

“……暴風讓我們迷失了方向,在茫茫大海上迷航了五十多個日夜後,才終於找到了方向……”

黎池對他們的遭遇,表示了深切同情,並陪他到依約預留下的洋館中安頓下來,“……你們先安頓下來,再將貨物理一理,揀能賣的擺到商館中去售賣。雖如今開市已有一段時間,不過距離閉市也還早,最後賺得可能不如預想的多,但應該爭取保本的。”

“黎大人,您真是一個遵守承諾的人!我們遲到這麼久,您還給我們留著洋館和商館,實在是太仗義了!

黎大人您這樣仗義,我們勒緊褲腰帶省著吃,就為給您省下一袋‘金米‘,也是值得了!”

約翰遜所說‘金米‘,就是黎池所認識的玉米。所謂勒緊褲腰帶省著吃,才省下的一袋玉米,約有五十斤。

五十斤左右玉米,做種子播種的話,黎池根據前世年少時的經驗,估算了一下,一畝地需三四斤需要種子,這些玉米能夠種十二三畝地了。

至於約翰遜飄在海上,前途迷航、生死未卜時,還記得勒緊褲腰帶,從嘴縫裡為黎池省下五十斤玉米?

這件事的真實性,黎池心中是存疑的。恐怕是為能多活一段時間,免得在找到航線靠岸之前餓死在海上,這才勒緊褲腰帶節省著吃的。

不過約翰遜給了他五十來斤玉米粒,黎池是真心感謝他。至於那些漂亮話,聽一聽也就罷了。

除一袋玉米粒外,約翰遜還給了黎池三袋棉籽。因為浸了水,有一些種下去能不能發芽還不一定,不過總有能生芽的,一茬一茬地種上幾年,大燕百姓在冬天時,總有能穿上棉襖的保暖的一天的。

花了三天多時間,紅薯收挖完畢。

雖這個時代,土豆和紅薯都是純種的,個頭都不及後世雜交和轉基因過的土豆和紅薯大,但在稍微精心侍弄的情況下,收成也還是不錯的。

而且相比起來,紅薯的產量比之土豆的,又要更高一些,幾乎能夠翻倍了。

一畝地,能產土豆三千斤左右,能產紅薯五六千斤。十畝地紅薯,就是五六萬斤紅薯了。

不過,因為紅薯的種植是薯秧扡插種植,其實比切塊種植的土豆,貨物還要省種子些,所以收挖的五六萬斤紅薯,不必都運到京城去。

最後出發時,黎池隻裝船了一萬斤。剩餘的紅薯,給蓮花港老農家留下一小部分,一大部分賣給了各地大燕商人。

七月初一,宜出行,諸事皆宜。(為防盜,作話中有正文)

作者有話要說:  離京兩年多的黎池一行人,乘著來時的官船,船上裝著一萬斤紅薯、五十斤玉米和三袋棉籽,在西洋商人、大燕商人和羊城百姓的目送中,駛離了番禺港。

八月初二,一艘離京近兩年半的官船,駛進京城運河港口,靠了岸。

作者有話說:

關於紅薯和土豆的產量,渣作者不是吹牛,不信你們去百度→_→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