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鬆的生活是會讓人上癮的,康熙也不例外,在掌握大權的情況下,他自然是樂意多讓兒子們分擔一些,包括朝政,也包括南巡。
江南風光無限好,可每一次南巡,都不是過去遊山玩水的,收攏人心是其一,巡查暗訪是其二,更重要的還是治河。
大清朝早期,黃河不斷的決口,對兩岸百姓,甚至是對整個大清帶來的災難都是巨大的。
河務與漕運,是朝廷的重中之重。
所以哪怕是在國庫最缺銀子的時候,康熙都要親自南巡,東挪西借,每一次南巡都差不多要花上百萬兩的銀子,可出巡的人,也不是出去享受了,反倒比在京城的時候更忙更累。
因此,原定在今年的南巡,也是康熙計劃當中自己的最後一次南巡,畢竟他年歲大了,再過兩年,就真走不動了,今年他原本也是想咬牙鼓勁兒自己去的。
但嘗到了新太子的甜頭,也就有了彆的想法。
老四不愛為自己鑽營,而且又是今年剛剛被立為太子,無論是威信,還是手段,都無法跟老二相比,這也是他讓老四代天子出巡的最大原因。
太子代天子南巡,這對百官來說又是一個信號,對於江南文人也是有一定影響的。
四爺自己接過差事的時候都有幾分恍惚,誠然,他對皇阿瑪絕對沒有忤逆的心思,做事情的時候也處處謹慎,怕走了二哥的老路。
但皇阿瑪這般信任,也實在出乎他的意料,畢竟皇阿瑪的猜忌之心那可不是一般的重。
新太子的想法都是如此,被圈禁在莊子上的廢太子,心裡那滋味兒就更彆提了,他困守在莊子上,消息早就不如往日靈通了,也不愛打聽前朝後宮的那些事兒,並不知道老四這段時間是如何做太子的,隻聽見了皇阿瑪對老四的處處破例。
老話說的好,前人栽樹,後人乘涼。
他這個做了三十多年的太子的人,就是前人了,留下了經驗教訓,也把皇阿瑪熬到了五十六歲。
長壽之人,才能活多少歲,更何況是像皇阿瑪這樣整日殫精竭慮的。
不得不說,跟他比起來,老四也是趕上了好時候。
有這個想法的不光是廢太子,被圈在府裡了的大阿哥,還有名聲已經壞透了的誠郡王,也大都是這麼想的。
胤禎跟這幾個哥哥的想法可不一樣,這段時間他一直跟在四哥手底下做事,而且是被四哥手把手教著做事,感觸最深的還是四哥的謹慎。
這是一個寧願麻煩些,也不願意留下風險的人,偏偏什麼事兒又都不愛糊弄,喜歡較真,因此要比大多數人都累得多。
在四哥手底下做事,也絕對比在皇阿瑪手底下做事累。
皇阿瑪五次南巡,胤禎就跟去過一次,而且那時候他年紀還小,壓根就沒有接觸過任何的政事,還在上書房讀書呢,所以那次南巡於他而言,隻是跟過去玩的。
熱鬨的街市來回轉,買回去了不知道多少小物件,全都給了額娘、五姐,還有太後。
可這次他被點名要跟著四哥一塊兒南巡,偏偏十三哥還不在名單上,可想而知這一路上要有多忙活了。
去南巡的皇子阿哥總共就隻有四個人:太子、淳郡王、九貝勒、勤郡王。
這樣的組合搭配也是巧妙,四哥胤禎絕對是熟的,九哥那也是熟的不能再熟,唯獨七哥淳郡王,他此前並沒有過很多的接觸,對這位記憶最深的還是戶部追繳欠銀那會兒。
七哥不顯山不露水的,自己也沒什麼過大的花銷,可卻是足足在互補借了十二萬兩白銀,還銀子的時候,在眾兄弟當中也屬於比較晚的,一直到廢太子和大阿哥把銀子還了,這位才跟著把欠銀還上。
關鍵這位還的還都是當年從戶部借出來的白銀,原封不動,連一塊銀子都沒花出去,就一直放在自己的府邸裡。
也不知道是庫房建的太大了,需要外借銀子來填充,還是學著人家借銀子,其實自己壓根兒就沒有要用到借銀的地方。
在這件事情之前,七哥在胤禎心裡頭,一直都是類似於一個紙片人的形象,不了解,也沒有很深的印象。
也就是從這件事開始,他才覺得,七哥跟十二哥的默默無聞還是不一樣的,前者不怕事兒,後者總是在儘量減少自己的存在感,以至於真成了皇室當中的透明人。
一個人一個活法,他喜歡當鹹魚,十二哥喜歡當透明人,誰也沒有比誰高尚到哪裡去。
七哥應當也是很有眼力勁兒的人,此次南巡是不會礙事兒的,甚至還可以抓來當苦力。
不過,四爺倚重的還是十四弟和九弟,十四弟就不用說了,乃是他的至親之人,是他最信得過的人,九弟發財就發在舶來品上了,而那些舶來品都要通過漕運,來送各地去,相信對於江南的這些主要河道,九弟應該是比較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