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第 61 章(2 / 2)

“太多了,用不了這麼多,挑幾個有分量的就好了。”周成咬著筆杆道,“營銷號太多的話,肯定會被路人們看出來,偶爾幾個人出來說話就行,畢竟我們還有花絮視頻用來證明。前麵的營銷號出來說話的越少,後期反轉的時候才會更有說服力。”

“資深的那些水軍號呢?”

“已經在養了。”一個工作人員微微歎氣,“最近國家在大力打擊這種不正規的水軍,打擊不恰當的營銷,所以相對來說麻煩一些,不能出現以前那種一麵倒的水軍好評了。”

“不過也是有好處的。”周成倒是不怎麼在意這個,“這也就意味著,我們的對手也不能購買水軍大規模的黑我們了。”

華英終究是心頭大患啊。

鄭無束一出國,各種妖魔鬼怪就全部都出來了。

那些眼饞著鄭無束手中代言的中生小生,一個個都鉚足了勁在接近那些品牌方。相比起來,現在《七人說鬼》還沒有上映,隻有一部《劍家族》和《遊龍提刑官》的楊籬連和他們搶的資格都沒有,那些品牌方也根本不會將楊籬考慮在候選人之內。

但是等到《特色華夏》播出以後就不一樣。

這檔節目是國家認證的,也充分體現了黨的號召力,不管是拿出去對外做文化輸出還是對內做增加文化自信都是特彆好的東西。

如果楊籬能夠穩住一個“釀酒大師”的人設,品牌方考慮他的時候就不再僅僅是從藝人身份考慮了,也會考慮到他背後的文化意義和政治意義。

娛樂圈看似獨立,實際上是受到各種資本的約束的。

一旦藝人的形象不好,想要翻身就難上加難。

那麼多的藝人熱衷於做公益,獻愛心,費時費力的,難道還真因為一個個都是善人轉世麼?不就是想要國家的承認,想要在自己身上套上一個“慈善”的光環麼?

不管是在國內,還是在好萊塢,這種被普世價值觀承認的大師人設,絕對能夠給楊籬帶來數之不儘的好處。

就像國內的演員,若是能進入人藝,能夠成為國家認證的一級演員二級演員,那才能稱得上是真正的“藝術家”“表演家”。

“《特色華夏》的預告片也馬上就要出了,如果按照正常的情況來的話,差不多會在五月一日勞動節的時候播出,到時候,各大視頻平台也會同步轉播。”周成這邊和節目組接觸過,知道大致的時間,“那個時候,楊籬會接一個央視的訪談。”

“刷話題,買熱搜,這都是必備的了。”

“還有楊籬之前在大學期間發表的那些論文也可以拿出來。”

“真本事還藏著掖著,豈不是叫人看笑話?”

周成他們儘量將所有的因素都考慮到,可心裡還是沒有多少低。

這節目到時候到底會帶來多少的熱度,帶來多少的討論度呢?楊籬這邊又會受到多大的嘲諷,多大的讚美,這都是無法預料的事情。

他們能做的,大概就是做好前期準備工作,才能在事情到來的那一刻充分反擊吧。

《特色華夏》的節目已經全部製作完畢了。

李素秋也很是鬆了口氣,畢竟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為了這檔節目,他們跑遍了全國,山溝裡去過,高山上也去過,還有各種各樣的博物館、考古機構等等,前前後後忙了差不多三四年的時間。

如果加上前期的策劃的話,已經超過六年了。

用六年的時間拍攝這麼一檔節目,李素秋當然不是不會累,隻是每每想起自己的理想,想起全國觀眾都在期待著自己的作品,李素秋就覺得渾身都充滿了力量。

她不甘心就做一檔單單隻是評分高的節目。

評分高口碑好但是收視率不好的節目實在太多太多了。

彆說什麼收視率沒關係口碑好就行了的假話,那也不過是自欺欺人而已。好節目就應該是口碑和收視率都拿到好成績的樣子,隻有口碑沒有收視率,那也就意味著這檔節目失敗了,因為它沒有考慮到廣大觀眾的口味。

好作品要雅俗共賞,隻做到雅,曲高和寡的又有什麼意思?

同樣的,隻有收視,但是口碑爛的一塌糊塗的節目也是不能長久的。

李素秋已經做過幾檔有口碑有收視的節目。

但是口碑沒有做到最好,收視也沒有超過同期一騎絕塵。

所以這還不行。

要做,就做一檔足夠讓國家承認推崇,甚至可以作為紀錄片之中不可逾越的高山的節目。

《特色華夏》裡已經包含了無數中華文化的精髓,也是眾多人員的心血。

瓷器、文物、詩詞、字畫、酒、絲綢、美食、服飾、建築,他們都根據不同的特色做了一檔節目。

有紀錄片的部分,也有嘉賓問答的部分,還有文化主講人的部分,能夠塞進去的東西,他們儘量都已經塞進去了。

還有些想法雖然也很好,但考慮到觀眾的觀感還有節目時長,隻能忍痛舍棄了。

而它現在也終於要開始上線了。

“李製片,各大視頻平台在看完先導片之後都提出了要購買版權的意向。同時,港台地區、日韓地區、新加坡、馬來西亞、朝鮮、泰國等等地方的電視台都提出了引進的意思。”

市場部的人員前來報告的時候,拿著報告書的手都在顫抖。

這會是他們這些年來最為出色的一檔黃金節目!

看過的人都會明白這檔節目的優秀之處,央視1號台不但會在黃金時段推出,同時也打算拿出一段廣告時間出來大力推廣。

央視這麼多的電視台,除去一號電視台之外,大部分的時間都被那些一線地方台的收視率壓得快要喘不過氣。地方台能夠購買外國優秀節目的版權,可是央視的節目卻大規模都是原創。

短時間內原創出來的節目怎麼和外國電視台已經運行了十幾季的節目比呢?

因此,央視的節目就陷入了評分高但是收視率不高的怪圈。

想當年,《百家講壇》捧紅了多少文人學者,後來的節目卻很少能夠達到這種效果了。

央視式微,地方電視台崛起,網絡平台崛起,這都是以前無法想象的事情,可是現在全部都化為了現實。

可是央視也有央視的好處。

他們可以擁有地方電視台難以企及的資源,可以最大程度的調動國家級彆的資料,也能讓博物館等等地方配合。

可以說,他們是可以不計成本的就為打造一檔高水準的節目的,和其它電視台的“娛樂化”是不一樣的。

央視是國家媒體的口舌,也是最需要保持自身獨特性的一方。

“現在還沒有到高興的時候呢。”李素秋能夠明白下屬們的激動,不過對她來說,現在還是有點不夠。

“啊?可是現在光是節目的版權費就已經達到了兩倍的盈利,外國電視台也已經同步引進,我們還能做什麼?”

他們這檔節目已經差不多要將亞洲國家的電視台都一網打儘了,這還不好啊?

在下屬看來,《特色華夏》的影響力說不定要趕超去年的春晚。

彆看國內對春晚吐槽的厲害,但是在華人聚集區,春晚的號召力還真不是能用一般形容的。

《特色華夏》能夠贏得這麼多地區電視台的青睞,絕對不僅僅因為它是央視出品,央視出品的節目多了去了。這些電視台看重的其實是《特色華夏》裡包含著的文化精神。

如果要了解中華文化,了解他們的曆史,了解他們的思維,那麼這麼一檔節目絕對是最好的。

它不像彆的節目一樣隻專注一種,而是像一個讀懂華夏的大綱,按圖索驥之下,就能明白他們的文化多由多方麵形成的。

這對於國家展現自身形象也是相當有利的東西。

如果後期收視率好,歐美那邊的電視台也可以同步引進,想來當地的華人都會樂意將這麼一檔節目推薦自己的外國友人。

“我們央視不是還有一檔最牛逼的節目麼?”李素秋淡淡微笑道,“在它沒有對我們節目伸出橄欖枝之前,我不覺得我們做到最好了。”

“您,您說的是……”

“沒錯,就是《新聞聯播》。”李素秋微笑道,“我記得當初國家周年慶和偉人周年慶的時候,還有絲綢之路等等的紀錄片全部都上了《新聞聯播》,既然它們可以,為什麼我們不可以呢?我們《特色華夏》半點也不比它們差啊。”

《新聞聯播》的影響力是無可比擬的,如果它能夠在節目裡給他們《特色華夏》一段介紹,哪怕隻有短短的十秒,也絕對能夠讓他們《特色華夏》帶來更多的觀眾。

畢竟他們這檔節目可是接檔《新聞聯播》直接在央視一台號播出的啊。

隻要是央視的受眾,想來都會對這麼一檔上了《新聞聯播》的節目好奇吧。

隻要他們看完第一集,李素秋就有這個自信可以讓他們繼續看第二集第三集。

她對自己的節目很有信心,也對他們全體工作人員的心血有信心。

“可,可……”

可是《新聞聯播》的時長是有限的,每一秒都要精確到位,除非發生了特彆大的新聞,不然基本不會延時。

“我已經和台長遞交申請書了。”李素秋認真說道,“《新聞聯播》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全國觀眾都在看的節目,上不去《新聞聯播》,我們《特色華夏》算是哪門子的席卷亞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