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他衝回鄉下,趁著父母不在,配了一副打胎藥,熬好,親自端著,強行給原主灌了下去。
可憐原主,有孕五個月了,被丈夫灌下了打胎藥,孩子沒了,自己也因為大出血,救治不及時,沒了性命。
翁家父母悲痛欲絕,卻又拿兒子沒辦法,本想好好安葬原主,翁斐然卻執意不肯將她葬入翁家祖墳,隻好隨便找了塊地方埋了,墓碑上也不許寫翁家有關的字。
原主生母早逝,父親和繼母繼弟才是一家,且翁家對外宣稱原主是小產喪命的,無人質疑其死因,也無人替她做主。
解決了這一切,翁斐然回到上海,以單身的身份,重新追求江清之,為了哄江清之回心轉意,他每天會在報紙上發表一封寫給江清之的情詩,一連發了十八天,終於哄得江清之回心轉意,和王嵩解除了婚約,轉身嫁給了翁斐然。
翁斐然和江清之結婚後,夫妻恩愛,隻是江清之極為注重生活品質,追求浪漫,每個月的開銷不小,憑翁斐然的工資根本不夠開銷,翁斐然隻好寫信給家裡要錢。
翁家父母對此頗有怨言。
誰知江清之也懷孕了,這下翁家父母給錢給的毫無怨言了,索性舉家搬到了上海,和兒子兒媳一起住了。
江清之本身也是個名媛,就算有了身孕,也經常穿著高跟鞋,參加各種舞會。對於翁家父母的規勸,她根本不聽,覺得他們都是老式想法,現在都是新社會了。
時間久了,矛盾也就多了。到後來,江清之連家都不想回了。
翁斐然愛江清之入骨,他自然舍不得責怪妻子,隻能勸父母息事寧人,或者回老家,眼不見為淨。
翁家父母很傷心,這時候才想起原主的好。他們也一把年紀了,待在鄉下,無人照顧,人老了,就想和兒孫待在一起,且外麵那麼亂,說不定哪天戰火就燒到了家鄉,所以才來上海的。
麵對父母的眼淚,翁斐然也很為難。
後來朋友給他出了個主意,在外麵給父母租了個小房子,請了個人照顧。不住在一起,總算相安無事了。
再後來,江清之生了個男孩,雖然有些瘦弱,可翁家父母還是高興的,翁家有後了。
江清之為了保持身材,不肯母乳喂養,也不是很想親自照顧孩子,翁斐然對她千依百順,便說請保姆來照顧。
如此,開銷就更大了。
沒多久,翁家父母帶來的錢就花的差不多了。靠翁斐然的工資也維持不下去了。
翁斐然沒辦法,隻好四處奔走,努力賺錢。
翁家父母舍不得兒子辛苦,隻好將照顧他們的人辭退,這也不夠啊。思慮再三,翁家父母主動提出回老家。
翁斐然同意了。
翁家父母回鄉下後第二年,翁父就病故了,隻有翁斐然一個人回來了,兒媳婦和孫子都沒回來。一問,才知道江清之又懷孕了,鄉下這地方,環境差,她不方便回來。而孩子太小,也不好折騰。
辦好翁父的喪事,翁斐然直接變賣了祖產祖宅,帶著翁母和錢回了上海。
這次江清之懂事了許多,和翁母相處也平和了不少,翁母有些欣慰,又看著大孫子和江清之高聳的肚子,罷了,她為翁家傳宗接代也不容易,都是一家人,算了吧。
江清之第二胎生了個女兒,翁母雖然有些嫌棄,可等孫女出月子之後,越長越漂亮,翁母也愛上了,整日裡圍著孫子孫女,也不去管江清之乾嘛了。
一家五口,就這麼平平淡淡的過日子。
後來,戰火四起,翁斐然在朋友的幫忙下,得到了幾張船票,準備帶著妻子孩子和老母去香港躲避戰火。
船票隻有四張,可他們家算上孩子卻有五口人。翁母為了不讓兒子為難,直接自儘了。
安葬了翁母,翁斐然和江清之抱著孩子,踏上了去香港的輪船,開啟他們的新生活。
後來,夫妻兩個在香港安了家,江清之也在翁斐然的幫助下,嘗試寫作,還出版了自己的集,反響很好,夫婦倆成為赫赫有名的文壇大家!他們的愛情故事也廣為傳頌,成為一段佳話。尤其是那十八首情詩,更是被無數人奉為經典。
原主在這段故事裡也有姓名,不過隻稱呼她為蔣氏,關於她的生平,隻有寥寥數語,翁先生原配蔣氏,乃奉父母之命而娶,婚後數年,死於小產。
而原主死亡的真相,無人在意。
作者有話要說:我姑娘的新冠疫苗兩針都接種完了,沒啥反應,活蹦亂跳,之前擔心的情況都沒有發生。很好,隻要健康就好。接下來是我的加強針,還有我小侄子的第二針。加強針是自己去打還是要提前預約啊?時間過得好快啊,感覺排隊打疫苗還是昨天的事一樣,結果都快半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