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7章 修真者與修仙者(1 / 2)

武道之修煉,一共有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煉虛合道四大階段,而易筋經與洗髓經所闡述的隻有煉精化氣的相關內容,至於後麵的三個階段,並未有所提及。

所謂的煉精化氣,其實就是易筋鍛骨和洗髓換血,目的是為了強健體魄,使身體素質達到巔峰極限。

不過,這僅僅隻是表象,人體還有更深層次的潛能留待發掘。

所以,在易筋鍛骨和洗髓換血之後,又有強脈通竅,以及氣行全身。

這一過程就是煉氣化神,為修煉武道的第二階段。

而達摩隻寫了易筋經和洗髓經,對於之後的修煉內容,僅僅在口頭上有過一些隻言片語,但很少有人能夠領悟。

直到元朝時期,另一位武學大宗師橫空出世,他就是武當山的創始人張三豐。

都知道張三豐創出了太極拳,但他的武道拳術就跟當世主流的少林功法不太一樣,提倡練氣不練力,重意不重形,並講求以靜製動,後發製人。

從此,武林就有了兩大泰山北鬥,開啟了雙雄並立時代,也漸漸有了內家和外家的說法。

首先,是用來區分佛與道,將少林拳視為外家,把武當拳視為內家。

這是因為,達摩祖師是印度人,佛教同樣源於印度,是從國外傳來的東西,故稱“外”而三豐老祖是本國人,道教是本國的國教,土生土長,故為“內”。

其次,是用來區分剛與柔。少林武功剛猛無儔,露形於外,武當武功陰柔纏綿,藏形於內。

要知道,剛易現,而柔不顯於是乎,剛見於外,而柔蘊於內。

第三,是用來區分動和靜。“外”是先發製人,“內”是以靜製動。

在古代的哲學家看來,常把動者視為犯,靜者視為守。那麼在兩者相搏之時,動者為先,是進犯侵略,即外來之敵而靜者為後,是防守反擊,即保家衛國。

如此一來,兩者之內外關係便一目了然。

這就是內家和外家最開始的劃分,可視為並列關係,不分優劣。

可發展到了後來,關於武道方麵的修煉理論越來越完善,內家和外家的說法便開始有了轉變,被賦予了新的含義。

之前有說過,華夏之武道是從外至內,先練筋骨皮,再練丹田氣,這樣就非常符合由淺入深、由易至難的自然規律。

於是乎,便有人提出,“內”和“外”不應是風格上的對立區彆,而是承上啟下的先後關係。

先提高身體素質,此為“外”,再挖掘生命潛能,即為“內”。

這種說法得到了古武界的廣泛認可,經過有心人的歸納整理,便流傳開了“內外各有三重勁,修行圓滿是先天”的說法,這其實就是武道境界的詳細劃分。

外三重是明勁、剛勁、寸勁,內三重是暗勁、丹勁、化勁,至於修行圓滿的最高境界,則被稱之為“先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