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73 章(1 / 2)

閒唐 春溪笛曉 5310 字 3個月前

早在年初, 玄奘就往朝廷上表說自己快走到安西都護府了, 不上表不行, 沒朝廷文書, 他回了大唐不好行走。

當時房玄齡叫人批了玄奘的通行文書, 玄奘便正式啟程回大唐。通過高昌時, 玄奘多留了些時日, 替昔日高昌王做了場法事。當初他踏上取經之路時曾途徑高昌,與高昌王談經論道, 極為暢快, 約好來日再相會, 不想回來後故人已逝,高昌也成了大唐安西都護府的一部分。

也是這時候,玄奘才知曉大唐的諸多變化, 比如李元嬰派人往吐蕃諸部弘揚佛法, 還以茶入禪,憑空捏造許多禪茶典故。安西都護府也受了影響, 百姓雖沒機會買到茶葉, 達官貴人卻有機會嘗嘗茶滋味。

高昌王之子也回到了高昌, 知曉是父親舊友歸來, 親自接待了玄奘, 順便以茶待客,讓玄奘嘗了個鮮。

玄奘聽故人之子把很有佛家典故的禪茶故事娓娓道來, 著實震驚不已,連他聽了也覺得這茶苦得很有滋味, 正合佛家修行之道!

玄奘貞觀三年離開長安,當時李元嬰還沒出生,他根本沒聽說過這位滕王殿下。

從高昌王之子口裡聽說李元嬰的種種事跡,玄奘便將這號人物牢牢地記在心裡。他耗時十幾年前往天竺取得真經,自然想將它發揚光大,而想要讓更多人接受他轉譯的真經就必須得到李二陛下的認同!

這次他途經一百一十國,所見所聞豐富至極,一路上也有關注各地風土人情與植被物產,相信這些東西對朝廷應當是有用處的。

玄奘悉心整理著自己拿得出手的東西,希望能爭取到朝廷的認可。

入夏之後天氣炎熱,李二陛下帶著魏征等人去翠微宮避暑,留太子在長安坐鎮。

聽人說玄奘回到長安,安置在弘福寺,李承乾生出了見玄奘一麵的念頭。

相比李二陛下這個無神論者,李承乾對佛理還是有點研究的。不過經過李元嬰一通禪茶炒作,李承乾或多或少也琢磨出了對待佛家應有的態度:挑揀有益的信一信,挑揀有用的學一學。信一些佛理可以,信所有和尚就不必了,誰知道和尚有沒有曲解佛經的意思?反正,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李承乾懷著這種極其端正的態度宣見了玄奘。

玄奘雖有些失望,卻還是認真應對,挑出些取經路上的所見所聞給李承乾講了一遍。他覺得取經路上艱難險阻無數,隨便拎一些出來講一講應該就能讓李承乾對他另眼相看!

玄奘這卻是失算了,李承乾聽著竟覺得沒甚稀奇,這樣的冒險故事他跟著李元嬰聽過一打!雖然地方不一樣、人也不一樣,但是同樣跌宕起伏、驚險刺激。

最近豐泰樓那邊還把音樂和俗講結合起來,又是講故事又是配樂的,既新奇又有趣,相比起來,玄奘這空口白憑講出來的取經故事未免略顯無趣!

李承乾聽了兩段,便興趣缺缺地讓玄奘不必講了,大可組織些弟子幫忙把前往天竺取經的過程編整成書供朝廷參考。

說完以後,李承乾還嫌玄奘受的打擊不夠大,叫人取來幾本《吐蕃行記》給玄奘當參考,說讓玄奘比對著這幾本書來記錄,把各地的物產、風俗、人口、牲畜馴養情況都記錄下來。

李承乾殷殷地握著玄奘的手囑托:“往年已有不少佛門弟子前往吐蕃、突厥弘揚佛法,既然玄奘大師您求得真經,那定然要再派一批人前去向他們傳授真經,這件事也拜托玄奘大師了!”

玄奘麵色發僵,隻能強笑著應了下來。他這一去來回就是十九年,長安的變化著實太大了,當年還十分稚氣的太子也成長到讓他認不出來!著實很難想象,眼前這個風姿卓絕的沉穩青年居然是當年那個活潑好動的小太子!

還有,為什麼會有那麼多佛門子弟絡繹不絕地前往吐蕃、突厥那些地方?當年他要去天竺求取真經,讚同他的、願意與他同行的人可不多!

難道不到二十年的時間,真的能讓他和現在的長安完全脫節?

玄奘覺得自己有必要先好好了解長安如今的情況再作打算!

……

李承乾抽空見完玄奘,覺得玄奘一路辛苦,就是不太會講故事。

他叫人安排一批佛門子弟去幫玄奘著書,務必要挑文采好的、思維有條理的,務必把這本《大唐西域記》編寫得詳儘一些、有趣一些,最好能吹一吹西域的美好之處,好讓更多商隊願意受舟車勞頓之苦去把西域的寶貝弄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