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落裡麵現在已經建立了一個專門的“學校”,說是學校,但其實並沒有做出什麼年齡分割,就是一座能燒炕取暖的大房子。隻要願意過來學習的人,不管是大人還是孩子都可以坐在裡麵學習。學習的內容也沒有太多區分,也有很多人在認識了基本的文字以後就不打算再來,更喜歡在家裡幫著乾乾活或者乾脆瞎跑瞎玩也比枯燥地坐著好。
首先就是推行半強製的入學教育。考慮到目前部落的人均壽命還是不夠,所以入學年齡也提前一些,從五歲開始就要進入部落學校學習。當然入學是強製的,學多久就是分階段的自主選擇了。
紀靈打算將部落裡的學習分成三個階段,大部分部落成員會適用的五歲到十歲的學習,學到的內容會比較基礎也比較寬泛,各方麵都會涉及一些,主要是鞏固孩子們對這個世界的認識與了解。
第二階段是從十歲到十五歲,這個階段則要偏向術業專攻,讓孩子們的自主選擇更大一些。
第三階段則是從十五歲到十八歲,這個階段則主要就是培養出相對應領域比較進階的人才了。
雖然紀靈對此有計劃,但是她也清楚計劃歸計劃,具體在部落裡麵執行起來會是怎麼樣,紀靈目前不太樂觀。
第一階段還好,畢竟那個年紀的孩子也乾不了什麼重活,在家裡麵也基本都是玩玩鬨鬨,而第二階段開始則是孩子們能夠乾一些活了,而且有些甚至已經能夠嫁娶了,很多人估計都會選擇不讀書了。
第三階段就更彆說了,十八歲在部落裡麵都算年紀大的了,完全是個成年人了,這個時候再學習很多人可能都不會讚同。
不過紀靈知道這個事情急不了,慢慢來,隻要讓大家知道念書多,學的多是有好處的,自然會有人願意做這個長期投資。
目前來說部落裡麵有手藝的人的家庭基本都過得比普通人更好一些,所以大家就願意學手藝。隻要讓大家知道學習知識是一個道理,那麼推行學習就不難。
紀靈另外和烈他們一塊兒討論了這件事情,在細節方麵總體做了一些補充,便將這個消息公布了出去。
每天的學習時間定在了下午,大約是兩點鐘到下午的六點鐘,上午則不組織學習,可以自由在家裡乾活之類的。
因為這個時候學習的東西和後世比不了,沒什麼文學上的東西存在,也沒有什麼藝術上的紀念,學習的東西相對少很多,所以花費的時間也少。
另外也有寒暑假的概念在,隻是不是完全放假,而是在特彆熱和特彆冷的那兩個月裡麵,將學習時間縮短一半。
還有就是學費,學費這東西部落內部的成員就不用了,隻是需要自己去買紙。
紙這個東西算是紀靈家這邊在做,不過不是紀靈這邊親手做,她將坐紙的技術教給了初一初二,當初家裡出去的那兩個奴隸。這也是一門手藝了,而且因為這個時候的效率還是一般,所以紙張並不算是廉價品,所以初一初二很珍惜。
雖然他們現在已經不是奴隸,也不再需要給紀靈乾活,不過因為做紙這個事兒是紀靈教的,初一初二每個月還是會把造紙的收入給紀靈兩成,而且隻要他們一直做下去,紀靈就一直有這個分成。
不僅是初一初二,其實打鐵鋪那邊,紀靈也有兩成的利潤分成。這個時候還是把手藝看得很重的,所以對於紀靈教給他們的東西,他們本來都是想要給紀靈四五成的,不過紀靈覺得這事兒到底不是自己發明的,她不過是占了係統的便宜,所以最後隻拿純利潤的兩成,不多不少也算剛好。
買紙張的花費部落內部的家庭基本沒有付不起的,所以紀靈也不擔心這個。
消息公布出去以後,部落裡麵大家又是討論起來。
作者有話要說: 明天的更新會長一點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