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非風格的狂野與日式風格的空寂形成鮮明的對比,而其他的造景風格則介於這兩者之間。
張子安把這些魚缸的造景風格向小雪做了個介紹,連旁邊隨意瀏覽的其他顧客聽得都入了神。
“那有沒有中式風格的造景呢?”小雪看了一遍,意猶未儘地問道。
“很遺憾,暫時沒有,至少我沒聽說過。”張子安答道,“日式造景比西方造景起步就晚了四十多年,經過奮起直追才趕上末班車——要知道,在扶桑,魚缸的建造和布置費用是可以算進住房貸款裡的,緩解了經濟方麵的壓力。中國開始流行魚缸造景更晚,形成一種特有的風格需要時間來沉澱,也許將來某天會出現中式風格的造景吧。”
小雪聽得有些遺憾,但這種藝術方麵的東西強求不來,而且中國太大,各大城市之間又彼此不服,形成一種統一的風格實在太難。
除了經濟方麵的因素,魚缸造景是有錢有閒有心境才能玩轉的,而中國的中產階級上有老下有小,往往每天忙得不可開交,根本沒有靜下心來的時間,能玩魚缸造景的大部分是退休金豐厚的老人、實現財務自由的成功人士,或者企事業單位。
逛完了中央的展示區域,張子安需要忙自己的正事。
他走到周圍的各家商鋪前,尋找滿意的水族用品。
小雪跟在他身後,她不懂這些東西,默默看著他抄起一把底沙捏了捏,拿起一塊活石觀察顏色,置於鼻下聞聞,基本上不向商家詢問,就算詢問也隻是問問價格。
商家一看他這樣子,知道他是行家裡手,往往直接報出底價,省去雙方討價還價的麻煩。
張子安走到一處商鋪前,拿起兩根長棒狀的人造石頭,叮叮地互相敲了敲。
“這是什麼?空心磚麼?”
小雪注意到這兩根人造石的表麵布滿了細密的孔洞,看上去很輕,令她聯想起作為建築材料的空心磚。
“不是,這是細菌屋,是一種濾材,用來培養硝化細菌的。”張子安把其中一根遞給她,“大部分海水缸因為有活石承擔這一任務,不需要額外添加細菌屋,但fot魚缸,也就是裸缸,缸裡隻有魚的那種,還是需要用到的。不過細菌屋時間長了會呈酸性,需要和珊瑚砂配合使用。”
說完,他向商鋪老板招呼道:“給我來一根。”
張子安不僅在這家店鋪買了一根細菌屋,二樓每家賣細菌屋的店鋪他都停下來買了一根,放在不同的塑料袋裡,用馬克筆標注上店鋪的名稱。
不等小雪發問,他就解釋道:“細菌屋消耗量很大,一買就要買上百斤,但這東西良莠不齊,我先買些樣品回去,砸碎了放在顯微鏡下看看內部結構,有的細菌屋比較坑爹,隻是表層有細孔,裡麵全是實心的。哪家的質量好,我再回來買哪家的,當然會要批發價。”
小雪不明覺厲地哦了一聲。
兩人拐過一個轉角,來到一家售賣珊瑚的店鋪門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