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第 72 章(1 / 2)

麒麟兒 三春景 7238 字 4個月前

許盈談趙國並沒有從‘趙氏孤兒’談起,《韓國論》從‘趙氏孤兒’說起,那是因為韓厥在其中做的事無意間體現了韓氏性格,而且韓厥做的事並沒有經過太多文藝創作,應該還是可信的。

趙氏本身在這個故事中經過太多渲染,倒是沒有了多少可信之處。

許盈的《趙國論》當然是從那位有名的‘襄子’(趙無恤)說起,這位趙氏先祖人生經曆非常傳奇。最開始時他隻不過是一個‘庶孽’,華夏自古以來就很重視嫡庶,特彆是男性子嗣之中更是嫡庶分明!先秦時代在這件事上尤為嚴厲!

畢竟周天子建立分封製,而分封製形成的基礎就是嫡長子繼承製。由嫡長子繼承自身爵位,其他的孩子就成為低一等的貴族。

血脈嫡庶,這是萬萬不能亂的!

可以想見,在明明有嫡出兄弟的情況下,趙無恤能夠繼承趙氏,在這個時代是怎樣驚掉人下巴的事了!也就是這個時候趙氏還隻是卿族,不然這一定會成為各諸侯之間的年度新聞!

而這還隻是趙無恤傳奇人生的開始,趙無恤人生的高光時刻應該是三家分智——晉國國君失去了對晉國的控製之後,六大卿族崛起。中途中行氏和範氏衰落,由此就隻剩下了智氏、趙氏、魏氏、韓氏四家,其中智氏最為出色。但問題就在於太出色了,木秀於林,風必摧之!

智氏並沒有出色到對其他卿族有壓倒性優勢,同時又表現出了極端的侵略性,這就引起了趙魏韓三家的心有戚戚——倒不能說智氏的種種決策有問題,說不定智氏也隻是想以強勢的態度讓三家屈服,然後以最快的速度吞並三家。

遲則生變,這個道理大家都懂。

站在後來者的角度,不能光看事情的成敗。

麵對智氏的步步緊逼,魏氏和韓氏都選擇了暫且觀望,智氏一開始要地的要求都答應了下來。唯獨趙氏最為性烈,當即就掀翻了桌子,不服就乾!

然後智氏就聯合魏氏、韓氏來攻打趙氏了,這就是赫赫有名的‘晉陽之圍’。

事情的結局也很有戲劇性,在圍城兩年之後久攻不下,最後關頭趙無恤派出說客找到韓氏和魏氏的當家人—

—智氏很強,若坐視智氏滅趙,智氏又會得到極大補強,到時候韓氏和魏氏又是什麼下場呢?

說客自然是洞察人心的高手,但同時也是魏氏和韓氏早有憂慮!此時雙方隻能說是將遇良才,一下就心領神會了!

最後,韓氏和魏氏臨場反戈,轉而聯合趙氏對付智氏,智氏輸了。

三家分智,奏響了三家分晉的前奏!

之所以用趙無恤做《趙國論》的開始,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趙無恤就是最典型的‘趙國君主’。他是趙氏掌門人中很出色的那一個,但以特質而論,趙氏祖祖輩輩似乎都差不多。

趙無恤能在有嫡兄的情況下繼承家族,這體現的是趙氏骨子裡不愛墨守成規——這樣的一幕在之後的趙氏還將反複上演。趙無恤後來會將自己的位置傳給自己的侄子,而不是自己的兒子。而趙氏國君之中最赫赫有名的趙武靈王,選擇繼承人的時候也沒有選自己的嫡長子,而是選了小兒子。

趙無恤在韓氏和魏氏紛紛對智氏屈服,願意暫且觀望時,是唯一一個站出來反對的。因為他很清楚,若任由智氏鯨吞蠶食,就算如今能夠暫時苟安,最後也隻有自取滅亡的路。這個道理韓氏和魏氏不是不知道,而是他們想的更多。

他們認為一開始可以先滿足智氏的胃口,等到智氏將三家得罪了一個遍,大家都有了同一個敵人,自然就能夠同仇敵愾了。到時候誰再出頭,他們跟隨,失敗了不至於有太嚴重的後果,而成功了就是一起分肉吃!

誰也沒想到趙氏剛烈到這個地步,一開始就要乾智氏!

這幾乎可以看作是未來秦國東進,逼得其餘六國沒有退路時的一種預演——其餘六國會選擇綏靖政策,討好秦國、避其鋒芒,至少多苟活一陣是一陣!隻有趙國,從根本上意識到苟且求活根本沒有任何意義。

就算暫時活下來了,也改變不了變得更加虛弱,將來會滅亡於強秦的事實!

還不如頭鐵一回,真刀真槍地拚!就算是死,也死個明白!

不守規矩、性格剛烈,這就是趙氏,趙無恤本身的種種其實很像趙國‘擬人’之後樣子。

這種特質是趙氏崛起的原因,也是趙氏最後衰落的重要因素。

這倒不是指到了最後趙氏還要和秦國硬剛,爆發長平之戰,熄滅了最後一點兒對抗秦國的希望。事實上,在長平之戰前,很多事情就已經塵埃落定了。到了那個時候,秦國輸一兩次根本不要緊,因為自身積累的實力讓秦國的很多行動有了容錯率。

東方六國則不行,那個時候他們隻要輸一次就要麵對滅亡。

這指的是在趙氏兩百餘年中,因為趙氏不守規矩、性格剛烈的特質,逐漸積累起來的問題。

戰國時期,雖然戰國七雄都免不了爆發內亂,內部永遠稱不上鐵板一塊,但誰也不能像趙國那樣誇張。十二代國君,爆發十一次大內亂,至於其他不值得統計的兵變就更不可計數了!

就以趙武靈王為例,一代雄主,最後竟死在這種事上!

他執意讓小兒子繼承權力,長子如何服氣!若是一個沒有權力的長子,不能興風作浪也就罷了,偏偏長子又有了一定權力,並且得到了許多人支持...兄弟鬩牆的戲碼誕生,最後連他也死在這件事上。

不斷地反複內耗,這很大程度上讓趙國始終無法真正爆發出潛力,無望挑戰更高的位置。

人說‘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又說‘秦趙多好漢’,始終都脫不開一個‘趙’,可見趙氏性格。

從這個角度來說,或許從一開始趙氏就沒有染指更高的可能性!因為到了戰國時期,國與國之間的競爭會更加殘酷,軍事上更加殘忍,史書上頻繁出現‘人屠’‘屠城’‘坑殺’這樣的字眼。政治上更加黑暗波詭,於是有了一出出的陷害、反間。

這樣的環境中,剛烈易怒能贏一時,但隻有最冷酷、冷酷地仿佛是冬天的潮水一樣,這才能夠獲得最後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