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章 蘇彌羅【五】(1 / 2)

蘇彌羅【5】

比肥羊更誘人的,是香料俱全,熬得沸騰的牛骨湯火鍋。

一半清湯,一半微辣。

清湯鍋裡的湯水,被兩人各自舀了一碗小口喝著,時不時從另一邊的盤子裡夾起已經燙熟的米粉或者麵條放進湯碗裡涮一涮,麵條抖開就能吃,而另外辣鍋裡則下著牛肉、肉丸、豆腐皮、時蔬等等。

蘇彌羅放下吃完的湯碗,伸手用夾子在小爐子的烤網上翻烤著兩塊肥美的雪花紋牛肉,油脂被炙烤的滋滋作響,不撒香料就已經香的醉人。

味道順風飄出,在一些人的鼻尖上繚繞著。

引得那些人抑製不住的吞咽著口水,肚子也咕嚕嚕的作響。

他們這些逃跑的流民,平時最好的時候,也不過吃一口混合著麩皮的粟米飯,吃糠是常態。

要知道這年頭能吃飽的,也就一些豪族而已,但即便是豪族,也不過吃些豆飯,白米飯很少見,因為脫殼技術的落後,所以麥子很少人吃,大部分人都吃小米、黃豆為主食,至於肉,更是罕見了。

鄉下人偶得一些,多用來換錢糧,而不是飽口福。

這些年因為隋文帝和隋煬帝的肆意收割民力,倒是生產力下降,產出糧食也不多,變的極貴,尋常人哪裡買得起。

但凡嘴裡多出一口米糧都要拿出去換了更次等的米糠。

無他,因為換了,就能多撐一段時間。

即便是軍中兵卒,其實也很難吃飽。

畢竟軍中大部分底層的卒子,都是服兵役,自帶口糧的那種,吃完了就吃‘肉’,至於什麼肉……這麼說吧,將領們都說打完了就有肉吃了,再加上有句詞叫做‘壯誌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

嗯,這不是誇張,這是寫實,而且自漢末起就有不少例子。

自漢代時起北地大多以粟、麥為食,家境好的便吃栗飯,家境一般的熬成粥,家境更差的就是麥麩米糠加野菜。

雖然已有餺飩、水引餅等麵條的雛形出現,但是真正的麵條卻要到元明時期才有。

而據記載,國時期,富庶如四世公的袁紹,軍中的口糧,也不過四字‘仰食桑葚’。

曹操的糧食是什麼大家都知道,劉備那邊也沒多好,據記載是大小官員‘自相啖食’。

而自國亂到現在,暫時安穩了幾年卻更加被磋磨的百姓,還能吃上肉?

人肉或許有可能。

易子而食就這麼來的。

還有觀音土。

隋文帝為何興建大興城,又為何數次就食洛陽,被戲稱‘逐糧天子’?

因為關中被糟蹋的差不多了,環境被破壞殆儘,被啃食的樹木草根,連地下水都成了鹹鹵,不換地方建成就活不下去了。

就算這樣,還是得去富庶的洛陽逐糧。

導致隋文帝也好,隋煬帝也好,都開始大肆囤糧,原因他們自己都清楚,天下缺糧,百姓無糧可吃。

這種情況,在李淵登基後稍加好轉卻又再李世民登基後不久在一次遇到了空前的蝗災,逼得李世民不得不上演一出活吞蝗蟲的戲碼,能把一位驍勇善戰之人逼到這個地步,可以見到人們麵對災荒時有多絕望了。

畢竟蝗災之後,還有旱災。

而且還不止一次。

根據估算,應該是這個時候的氣候使然,大約每年就會出現一次旱災。

加上此時的種植技術過於粗放,施肥堆肥之法沒有推行開,糧食種類也未經過精心選育。

一畝地能產260斤就算是豐收,也就是兩石以上,一石等於10鬥,5鬥為一斛。

而一石僅為120斤。

天再加上**,糧食連後世的一個零頭都不到,能吃飽才怪。

彆看蘇彌羅整天嫌棄這不吃那不吃,在這年頭,這麼一餐,不誇張的說,隋煬帝都整不出來。

有些食物花團錦簇的名字,真正吃起來,嗬嗬。

缺鹽少油營養不足的大環境裡,這時候的人幾乎分辨不出什麼精細的味道,喝茶喜歡加蔥薑蒜也實屬正常,嘴裡寡淡無味,自然需要點口重的潤潤。

所以,這噴香濃鬱的香料烹煮的火鍋,比什麼都誘人。

小院外在這月春風裡,莫名就多了一陣乾巴巴且斷斷續續的‘蛙鳴’。

有氣無力聲調的像是死前最後的一次鳴叫。

蘇彌羅歪了歪頭,確認自己沒聽錯,然後夾著烤肉入盤蓋碗醒肉。

這已經是下套的第天了。

昨天開始,戲流光就把一些剩飯剩菜混合了成了餿水放在羊圈那邊,今早上那餿水就沒了。

桶倒是還在,洗的可乾淨了,一點渣渣都沒有。

一會吃完了,這火鍋還是得倒進去,就算是加了辣椒的辣鍋,因為蘇彌羅口味清淡,所以加點水一衝就不怎麼能吃出辣味了,更彆餿水是混合在一起的。

那些饑腸轆轆的‘蛙鳴’聲,就是這群人在暗處躲著,等剩飯。

深山野林裡,有一處華貴的院落,院子裡還兩頭體型碩大的猛獸。

這些逃戶隻以為是隱居的世家子弟,畢竟這年頭流行這個,所以也不敢衝撞,畢竟暴露了,他們會死。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