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末農民起義1(2 / 2)

僖宗的智力沒有問題,他隻是懶得管而已,彆耽誤他打馬球什麼都好說。所以你們知道僖宗這個諡號是怎麼來的了吧?]

秦始皇沒了壓力後突然發現,吃彆的朝代的瓜,真是香啊。

他笑著對群臣道:“有君臣如此,怪不得黔首會奮而暴起。”

完全忘了昨日才聽到他兒子將來的胡作非為不遑多讓。

唐朝,兩儀殿。

李世民已經開始咬牙切齒:“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他們都把聖賢之言當耳旁風不成,如此輕佻的君王如何能擔當大任,上一任是怎麼選太子的!”

尉遲恭趕緊轉移話題:“陛下,這南詔聽著像劍南道那邊洱海附近那幾個小部落。”

“快拿輿圖來!”

君臣幾個對著地圖研究一番,又有宰相房玄齡在一旁詳解了南詔的曆史。

李孝恭請奏:“這幾個小部落雖然暫時歸附於大唐,但聽天幕之詞,日後部落間會統一,並自立成國。臣請發兵洱海,滅其首領,設郡縣,置流官,真正納入我大唐版圖之中。”

魏征反駁:“那裡路途艱險,瘴氣嚴重,不可妄動,定要準備充裕才行。河間王切勿妄動。”

李世民心知魏征說的是實話,且他們現在還有彆的規劃。

但沒關係,南詔是吧,黨項是吧,回紇是吧,朕都記在小本本裡了,回頭早晚跟你們算賬。

[民生本就疲敝不堪,中央政府又當睜眼瞎,毫不作為,任由災情擴大化,在這種情況下,王仙芝振臂一呼,應者四起,馬上就有大批有野心的義士,或是吃不飽飯的農民來共襄盛舉。

王仙芝自稱為“天補平均大將軍,兼海內諸豪都統”,而他率領的義軍,則號稱“草軍”,即草民的軍隊。

老子《道德經》有雲:天之道,損有餘補不足,人道則不然,損不足奉有餘。

天補均平,就是要求平均財富,這是第一次在起義口號裡明確表達了己方的政治主張,也就是我前麵說到的進步。

補不足之說,是儒釋道一貫推崇的一種緩和社會矛盾的一種改良主義思想。

比如道教經典《太平經》裡宣揚,富有的君子應該“周窮救急,助天地愛物,助人君養民,救窮乏不止”。但這些都是從統治階級的角度出發的,而底層民眾真正喊出口號,要求自己的生存權利,還是第一次。

雖然不比“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那班振聾發聵,但也足以意義重大,影響深遠。]

秦始皇聽到這裡,腦海中才漸漸清明起來。

以前他對儒家仁愛的主張不屑一顧,是因為覺得這會讓國君過於仁慈而顯得軟弱,過於仁義而顯得迂腐。這不僅不能讓大秦強盛,反而會在列國競爭中處於下風。

後來天幕對他統一後的政策隱隱有責怪之意,他在反思,卻有許多地方想不通。

現在他真正了那句“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的含義。

那些黔首,不是他實現自己雄心壯誌的工具,他們都是活生生的人,有自己的喜怒哀樂,有自己的想法和願望,想過更好的日子。

而不是在使用了“貧民、愚民、弱民”等政策後,掙紮在溫飽線上,繼續給他的大秦帝國搬磚。

所以統一天下後,他該使用一些更柔和的手段,讓老秦民過得更好,讓六國遺民融入大秦,讓有不臣之心的六國貴族為他所用,沒有謀逆的根基。

這,才是他新一輪名垂千古的目標!

他站起身來,恭恭敬敬的向天幕深深作揖。

“政,謝天幕指點迷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