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8 章 明末農民起義5(2 / 2)

朱元璋時期,大明也和所有的新生王朝一樣,統計了天下田畝和戶口。記載戶口的叫黃冊,記載田畝的叫魚鱗冊。朱元璋把他們存放在應天府玄武湖的一個小島上,看守嚴密且防火防潮,還要求定時更新。]

朱元璋很自得,他作為太.祖,自然是想要搞一些萬事不變之法,為後代打好根基。

然而馬上他就笑不出來了。

[不得不說,朱元璋這個辦法挺好的,因為直到明末,這些東西都保存的挺好。

關鍵是,在人治的時代,永遠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黃冊早在弘治時期--就是朱祁鎮的孫子輩,就喪失作用了。到了嘉靖時期,一些官員銳意進取,厘正了一番黃冊弊病,使得黃冊勉勉強強還能當個參考資料,發揮作用。

但到了萬曆時,黃冊基本就成了擺設,各州縣的地方官都有一本自己記錄的真實情況,稱為“白冊”。]

朱元璋:……這些狗東西!

但他歎了一口氣,也不得不承認人性就是這

樣。

[所以張居正非常強硬的要清丈天下田畝,掌握帝國最真實的情況。然後根據這個真實情況才能去推行一條鞭法。

一條鞭法和唐代的兩稅法,以及之後清朝雍正的攤丁入畝是一個思路。]

李世民:嗯?什麼兩稅法,說來聽聽。

[身處現代、活在繁榮商業社會的我們,可能不會太理解古代賦稅製度的複雜性。

現在我們交稅,不管是自己上報還是從工資裡扣除,都是交錢就完了,但古代不行。

因為古代是個小農經濟社會。九成的人一輩子都待在自家的一畝三分地,去趟縣城都算是出遠門,基本就是自己種糧食、織土布,自產自銷,所以商業活動很少。

老農民一年到頭都在家種地,手裡根本每個銅錢,銀子更是見都很少見,哪裡來的錢交稅?所以農民交稅都是直接交糧食或其他農作物。

而除了賦稅之外還有徭役,也就是免費給國家乾活。除了徭役還有人丁稅,也就是按人頭收錢,家裡多少人就收多少。

而除了這些,還有各種雜稅、加征,以及交稅時的火耗。林林總總一大堆,賦稅製度很複雜。

所以張居正的一條鞭法乾脆規定:把各種亂七八糟的正稅、雜稅、徭役等都合並到一起,按每戶的田畝數量折算繳納。

所以一條鞭法之前必須清丈田畝。畢竟大戶人家有的是隱匿人口和田畝的逃稅方法,如果不先查這個,那他們就會買通官吏,給當地的黃冊和魚鱗冊造假。把自己家的田掛在窮人的名下,這樣本該他們自己交的錢轉嫁到窮人頭上,會使得貧富差距越來越大。]

李世民聽了後點點頭,這個張居正果然是個能臣。

但他之所以這樣評價,不是因為這幾條政策多麼出色--千百年來,能想出這樣政策的官員不是沒有,而是因為張居正有能力也有魄力去真的推行這些政策。

貞觀十七年的李世民,已經逐步有些感受到了他的軍事勳貴集團慢慢也成了一股大勢力。

這股勢力雖然沒有門閥那樣根深蒂固,雖然還是站在他的一方沒有成為他的阻力,但未來也會變成天幕裡所說的“大豪紳”、大地主。

唐朝的府兵製崩潰,有沒有他們的一部分原因呢?

[但是很可惜的是,張居正這些改革並沒有來得及鞏固成果,萬曆十年,他就溘然長逝了,享年五十八歲。

我不知道小萬曆對張居正的孺慕之情是什麼時候一點點改變的。

但是他挺精分的。

張居正死的時候,萬曆輟朝、贈上柱國、諡號文忠,看上去挺給麵子的。

但僅僅四天之後,就有七個言官彈劾張居正舉薦的繼任者潘晟,萬曆準奏,不許他上任。

言官一下子就明白了皇帝的心思,開始公然把矛頭指向張居正,萬曆依然準奏,下令削其官職待遇、奪回生前所賜璽書、家中四代誥命,並且抄家。

甚至萬曆還想開棺鞭屍,不過到底沒做成。

萬曆這邊抄家的旨意隻是有風聲,還沒有正式下達,那些生前被張居正壓的喘不過氣的官員就先封了他的宅邸,把家屬官衙起來,不給飯吃,致使他家中活活餓死十幾口人,其他沒被餓死的或自殺或流放。

總之都沒有好下場。]

秦始皇對扶蘇挑挑眉,那意思是:你看我說什麼來著?

這個熱鬨真不錯。

[一個於謙,一個張居正,皆是不畏權貴,不懼觸動皇家或官紳利益,而一心為大明社稷、為江山永固的能臣。

結果全沒有好下場。

那誰還肯給大明賣命呢?]!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