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宗皇帝生命的最後幾年,朝廷的奏章有三分之二是當今太後批閱的。
這一點,並不是什麼秘密,而曹恩英垂簾聽政的第一年也基本延續了趙禎在位時的執政方針,群臣見狀心理不約而同地都鬆了一口氣,然而事實證明,他們的這口氣鬆的實在是太早了些,因為用一年時間梳理完了朝廷內部關係的曹恩英,在第二年春天的時候就從容不迫的出手了。
她開始重用王安石,並將其一舉提拔入中樞省,幾乎與宰相韓琦平起平坐,而如果單單是這樣也就罷了,畢竟王安石雖然資曆不夠,但其人到底還是有能力的,可最要命的事情來了——王安石上任剛滿三個月,就在朝堂上公然上書,要求變法。
人家說的可有理有據了。
什麼為了發展生產、為了挽救本朝積貧積弱之現象,富國強兵之類的,列了幾十條陳奏,字字發人深省,句句震耳欲聾,不知道的還以為我朝已經病入膏肓馬上就要亡國滅種了。
於是十分不出意外的,王安石的請奏,遭到了如同暴風雨般的反對和批評。危言聳聽、動搖國本、禍亂天下、大宋第一佞臣、一個個的帽子全都不要命似向他砸來。但就是在如此高壓反對的情況下,如今大宋真正的掌權人曹太後卻出乎意料的表現出了一種支持的態度。
不!也不能說是完全的支持。
正確的說,曹恩英隻支持王安石變法的一部分。
像是他提出的市易法、免行法、農田水利條約等,她十分的讚成,然而像是青苗法、免役法等則被毫不留情的拒絕。對此,很多大臣表達了自己的反對。甚至連王安石本人也十分不滿他親自跑來找太後要求曹恩英按照其原來的計劃推進。
然而——
“若按你說的這個來搞,除了失敗外,哀家看不到第二個結局。”
王安石聞言整張臉立刻就憋了個通紅,但這還沒完,曹恩英繼續開口道:“你變法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富國對吧?”
王安石鄭重其事的點了點頭。
彆看他弄了各種各樣的法條,其實歸根結底無非就是“斂財”二字。
說穿了,就是他要把掌握在民間的錢統一收上來,交給國家,成為國家財政收入的一部分。
那麼在民間,是誰握有大量的錢財呢?
不用問,自然是那些大地主,大豪紳,大官僚了。
“王卿,哀家要批評你。”曹恩英看著瞬間愣住的王安石,語重心長地說道:“你想富國可以,但你不能擾民,更不能宰民啊!”
“臣沒有!”王安石臉色一變,頓時叫起冤來。
“你怎麼沒有?”曹恩英淡淡地說道:“彆的且不說,就說你那個青苗法,這個法子一出,你信不信,老百姓們非但不能減輕負擔,反而會背上更多的債務,賣兒賣女,家破人亡簡直是指日可待的事情。”
“太後謬言。”這世上,但凡有大才之人,那都是對自己及其有自信的,王安石就是這種人所以在聽到曹恩英的話後,他立刻就皺著眉頭反駁起來。所謂的青苗法,顧名思義就是在田地青黃不接的時候,以較低的利息,將國有倉庫的糧食借給老百姓,等到秋收以後,再連本帶利一起收回來的法律。
從出發點來看,這種借貸思想,繞過了地主階級的盤剝,實現了朝廷與農民的直接對接,按常理來說是好事,然而,落到實際上卻——
“我問你,貧民借貸需不要需要抵押?”
王安石理所當然的點了點頭,當然需要,否則跑了的話怎麼辦。
“他都是貧民了,拿什麼抵押?”
王安石立刻說道:“可鄰裡做保。”
若十人為一保,相互監督,自然不怕跑路。
“那若是這些作保的人家裡,出現了賴戶呢?”曹恩英看著王安石的眼睛:“那其餘被捆綁的人家是不是就要認下這血黴,必須幫其還債?”
王安石站在那裡沉吟起來。
“看似自願,實則強迫。若老百姓們再遇到點什麼天災人禍,收不上糧食,到時候還不上官府的貸款錢,是不是還要被抓進大牢毒打一頓啊?”
王安石的臉色終於發生了改變。
“很多事情,出發點是好的,然而實行起來的時候,卻未必是你預想中的那樣,記住——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任何一個一拍腦門想出來的法子,都不過是空中樓閣罷了。”
王安石站在那裡不言不語。
曹恩英靜靜地看著他,最後說道:“想要哀家支持你,你就要聽從哀家的建議,否則的話,你的變法一步都邁不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