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與法(不喜歡請勿入,購買需謹慎)(1 / 2)

靖北侯說完最後一句話後, 也不理癱在一旁的老太太, 徑直走出了泰安堂。

回到正房後, 靖北侯看著屋裡的妻子和女兒, 冰冷的心逐漸回暖, 雖然他這輩子沒有母親的疼愛,但是他有美麗大方的妻子, 玉雪可愛的女兒, 兩個聰明懂事的兒子, 有著幸福的家庭,這也就足夠了。

“母親思念父親, 你讓人將泰安堂改成佛堂, 供母親給父親祈福。”靖北侯說出自己的決定,他相信以自己妻子的手段, 靖北侯府的事情就沒有能瞞過她耳目的。

“我知道了。”大太太點頭,沒有反對,這個決定她還算滿意。

“那楊宛清呢?”解決了老的,這還有一個小的呢?

“妹夫剛剛接到任令, 說是要回京述職,以後就留在京中了,大概一個月後就會到京,還請夫人再照顧楊宛清一個月。”靖北侯想到楊家的回信, 對著大太太好聲道。

“一個月倒也行。”大太太道:“隻是這一個月她除了是出不了東跨院的門的。”

“理當如此,就讓她禁足在東跨院。”靖北侯知道自己妻子的為人,這一個月定不會在衣食方麵虧待楊宛清, 至於禁足東跨院,就算是妻子不說,他也打算這麼做。

靖北侯和大太太對老太太和楊宛清的處置達成一致後,又看向一旁的女兒,讓自己的神色放溫柔,道:“我知道,我們阿華是個好孩子,你祖母年老糊塗了,她平日裡說的話,你不要往心裡去,若是有什麼不快的,就告訴阿爹,阿爹替你分說。”

“祖母是長輩,我自然不會和長輩計較。”隨後又嬌俏地對著靖北侯道:“我就知道,阿爹最疼我了。”

“阿爹不疼你疼誰啊!”靖北侯聽到女兒撒嬌的話,原本陰沉的臉上也露出了笑容。大太太看著父女二人其樂融融的氛圍,勾了勾嘴角。隻要丈夫拎得清,婆母再糟心,日子都好過。

靖北侯又考教起女兒最近一段時期的功課來,臉上不由露出了滿意的笑容,“看來還是蕭太傅厲害,這段時間長進很大。”

“師父學識淵博,各種典故信手拈來,字字珠璣,聽了這段時間的課,讓女兒受益匪淺。”雖然上課的時間不長,但是她每次都獲益匪淺。

靖北侯勉勵了一番後,對著女兒道:“你明天還要去蕭太傅那裡聽課,如今時間也不早了,趕緊回去休息吧。”

陸若華知道父親和母親之間有事要談,便起身告辭了。

靖北侯看著女兒離去的背影,握住身旁妻子的手道:“這些年,讓你受委屈了。”

“夫妻本為一體,說什麼委屈不委屈的。”大太太回握住靖北侯的手。

“再者,我受些委屈沒有什麼,可是阿華從小就沒有祖母的疼愛,老太太如今又做出這樣的事情,恐怕阿華會寒心的。”大太太說到這,又寬慰道:“幸虧阿華是個寬心的,也不在意這些。”無論是老太太之前對二姑娘和六姑娘,還是如今的楊宛清,阿華都是泰然處之,雖然她寬慰阿華的懂事,但是也心疼女兒。

“那我們就更疼阿華一點。”靖北侯溫聲道。兩個兒子是男子,不用常在老太太身邊,受不了什麼委屈。但是女兒不一樣,靖北侯想到這些年老太太對女兒的冷待,心中的冷意更甚。他的母親不善待他的女兒,又憑什麼要求他善待楊宛清。

“好。”大太太應道,隨後又想到什麼,對著靖北侯道:“對於女孩來說,沒有什麼比嫁人更重要的了。如今阿華和周家的婚事已經退了,咱們是時候該給阿華物色人家了。我跟你說,這事你得放在心上,將眼睛擦亮了,這好男兒本就沒有多少,你可要留心,不要等看好的人選被人搶了才後悔。”

靖北侯一想到女兒以後不知道要嫁給哪個混小子,臉就又陰了起來,但還是在妻子的殷殷囑托下,黑著臉答應了。

第二日,陸若華收拾好東西後,便前往蕭府而去。進了蕭太傅的書房後,陸若華看到書房中的晉王,愣了一下後,才恭敬地對二人行禮。

蕭太傅考教完功課後,滿意地點了點頭,對著陸若華勉勵了幾句。

一旁的晉王笑著讚道:“早就聽聞太傅對縣主這個女弟子頗為滿意,今日一見,果然如此。”

“殿下說得不錯,純安天資聰穎,又刻苦好學,確實是個不錯的弟子。隻是可惜了!”可惜是個女兒身!蕭太傅一臉遺憾地看著對麵的陸若華。

陸若華經常被自家師父拿這個眼光看著,早已習慣。但是卻聽到晉王順著蕭太傅的話讚了又讚,就是她這麼自戀的人,都有些不好意思起來。誰說晉王高冷的,這分明是個花式誇人小能手嗎。

蕭太傅和晉王說了會兒話後,想著今日晉王的來意,又想到自家弟子對事情往往有著不一樣的見解,便道:“你最近也上了不少課,讀了不少書,我今日有一議題,想要聽聽你的看法。”

“師父請說。”陸若華恭敬地答道,這麼些天,還是第一次師父向她問策。

“何以治國?德乎?法乎?”蕭太傅問道。

陸若華聽後心中一驚,不是因為這個題目太大,她回答不上來,而是因為這個題目是朝中如今最熱門的話題。前段時間,朝中崇尚法家的朝臣提出要重修律例,讓天正帝崇尚依法治國。本來是件好事,但是這些尚法的人隱隱有排斥儒家以德治國的意思,甚至用起晉代葛洪的話,這位是曆史上極力主張刑罰之治的人。朝臣中有人引用他的那句“仁者,為政之脂粉;刑者, 禦世之轡策 。”,此話一出,引起了朝中儒者的群憤,群起而攻之。

儒家向來以德治國,講究德治,而法家講究法治,本來兩家的理念就不合,如此一來,兩者的矛盾徹底被激化,如今朝堂上正為以德治國,還是以法治國爭論不休呢。

這可是今年最熱門的話題,有人甚至押題今年的秋闈或者是明年的春闈就考此題呢。

“既然師父問策,那純安就鬥膽說說自己的看法。”陸若華對著蕭太傅和晉王行了一禮後,直言道:“周公鑒於殷商的滅亡,提出了敬天保民的主張,認為應當施行德政。‘皇天無親,惟德是輔。民心無常,惟惠之懷。為善不同,同歸於治;為惡不同,同歸於亂’,可見《周書》一書中對於周朝奉行德治的主張,也開啟了德治的先河。”

“孔子尚周禮,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將人治和德治結合寄來,認為隻有君主的賢明,才能推動國家的治理。儒家的德治主要著眼於統治之術和治民之策,認為必須是有德之人才能執政。”

“可是儒家隻是推崇德治,並沒有放棄法治。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儒家隻是更多的將德治臨駕於法治之上。在更多的儒家人心目中,‘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這是在強調,必須是有德行的人執法用法,才能讓國家長治久安。”

“儒家雖然推行德治,但是並不排斥法治,隻是不**治與德治相提並論,讓德治高於法治。純安覺得若是有儒家之人不同意施行律法,就應當回去再讀讀聖賢之書。”

蕭太傅聽後,卻是笑了,“你能看明白,可是有的人卻是看不明白,自以為自己讀了幾年的書,就能讀懂聖賢理論了,實在是荒謬。他們很多都是在曲解聖人的意思,你今天的這幾句見解,倒是沒有廢了我這些天的功夫。若是你像他們一樣曲解聖人之語,我就要好好罰你了。”

“說完了儒家,那法家呢?”晉王黑黝黝地雙眸發亮一般,看著麵前的女孩,“剛才聽了純安對儒家的點評,實在是大善,不隻是純安對於法家之論怎麼看?”

“法也,刑也。自齊桓公時的管仲起,便開啟了法治的先河。管仲認為,法度建立,就不可巧以作偽,權衡立,就不能欺以輕重,故國家最重要的就是立法度。管仲憑借對法的崇尚,幫助齊恒公成就霸業。而曆史上最為著名的立法者,莫過於商君,商君認為‘法任而國治矣’。直到了韓非子,法家的思想趨向成熟,但是韓非子也將法治與德治對立起來。”

“他說;‘夫聖人之治國,不恃人之為吾善也,而用其不得為非也。恃人之為吾善也,境內不什數;用人不得為非,一國可使齊。’可見,在韓非子看來,人本身的善良是很少的,正像天下少有自直之箭和自圓之木一樣,所以治國一定不能依靠人治,德治,要遠智能,束以法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