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3. 鄭克塽 未來,也就是在康熙四十二……(1 / 2)

未來, 也就是在康熙四十二年的時候,戴名世會出版一本叫作《南山集偶抄》的書,在這本書中有一封信, 信中戴名世跟他的門生餘湛表示有誌修一部南明信史。

但若僅僅是想修一部南明史,問題也不會太大, 有些麻煩的是,他在信中引用了南明年號。

如果隻有這個, 問題也不會太嚴重, 糟糕的是他和他的又一位弟子寫了一本書, 該書主要論述曆朝修撰國史的常規標準。

他們認為, 按照蜀漢之稱的例子,前朝正統還有承嗣的話,其他的勢力便不能稱作正朔,因此清朝的國史應該從康熙年間開始算,此前的順治入住了紫禁城南麵稱帝時明朝尚在, 那時候清朝便不能算作正統。

這本書中表明的政治觀念,是很容易引起上位者暴怒的。

彆說清朝本來就忌憚漢族士大夫對他們的態度, 就是換了個本就是由漢民族重啟的王朝,中間有個人用這樣的態度給前朝修史, 當朝也不會輕易乾休。

康熙五十年,這本書被戴名世的仇家趙申喬得知, 這家夥直接上報,晚年的康熙又正是風聲鶴唳的時候, 此事直接給剛考上進士的戴名世帶來滅頂之災。

而舉報對家的趙申喬, 之後竟然一路高升,在戴名世被殺的那一年,他遷戶部尚書, 到最後死了這家夥還得一個恭毅的諡號,入祀賢良。

這種從皇帝本人釋放出來的態度信號,必然激勵一部分想要高升卻無才無門路之人。

舉報一個就好了,即便那個家夥所說的話可能隻是一時無心,但隻要上麵讓查,總能查出來問題的。

南山集案給清朝延續百年不斷的文字獄,開了一個很不好的頭兒。

戴名世討論國史修撰常例,很可能就是一種學術態度,或許沒有做到堅定的政治正確,但絕不至於有謀反的心思。

若在康熙早期此事被揭發出來,他頂多是被發配吧。

因一個人名想到這件有名的文字獄,蘇辰將這事捋捋順,發現也不那麼緊急就放心了,對了,高士奇說另一個人名叫方仲,舒難道他就是因為南山集案受到牽連後被李光地營救出來的方苞?

話說李光地作為康熙後期的重臣,引發南山集案的趙申喬就是他引薦的,然後他又跑出來營救方苞,可真是一點都沒有耽誤在文人中樹立他的好形象。

現在李光地收拾包袱跟著索額圖等人一起出訪西方國家去了,也就是說趙申喬以後不一定能夠再次“脫穎而出”。

而且現在想要出版書籍可不是隻要你自己有錢刊印就行的,朝廷要提前審核,那麼戴名世那兩本有些小失誤的書,也可能會在出版之初就被糾正過來?

不管怎麼說,有他之前的這些瞎操作,可能都不用做什麼南山集案便可能被蝴蝶掉了。

雖然如此,還是不能掉以輕心啊,畢竟文人的一個特點就是愛表達,還是要定一個不能因為文字就臆想彆人有罪的律條。

蘇辰想得出了神,手裡端著一杯茶老半天才喝一口,直到聽見高士奇笑著的打趣聲:“老爺,咱們有話稍後再說,奴才看,少爺是被姑娘的小曲兒迷住了。”

康熙也笑起來。

什麼姑娘?

蘇辰一下子回神,才發現他出神盯著的那個方向,正有一個抱著琵琶的女子在給一桌客人彈唱小調。

再看看他們這一桌子人,都給他露出曖昧又理解的笑容,好像他真的是被人家的歌曲迷住了似的。

其實康熙還不知道這小子,這不知道又想到什麼天馬行空的事情呢。

但能逗逗兒子,當阿瑪的自然很開心。

“既然你們少爺喜歡,一會兒叫那女子過來,給咱們也唱一曲。”康熙說道。

梁九功忙遵命去找那個就站在不遠處看著女子的男人。

剛才就是那男人帶著女人一起進來的,哪桌點曲子,都要和他談。

也不知道二者是什麼關係。

梁九功指著他們的桌子說了,男人早就注意到那桌上幾位穿著不俗的客人,馬上弓腰點頭的答應,“等唱完了這一桌,就讓她過去。”

那邊一曲畢,男人跑過去收了錢,又給女人遞水又給她抱琵琶,說了兩句什麼他們就來到蘇辰他們這一桌。

女人行了一個萬福,問道:“不知客人們想要聽什麼?”

另一個陪同出門的臣子是托合齊,他問道:“你都有什麼曲?”

女人的目光已經從這幾人身上打量過去,心知他們非富即貴,態度不自覺更加殷勤,“江南小調、黃梅戲、河北梆子,小女子都來得。”

最後是保成選的,叫來一首江南小調。

柔媚的歌聲,曲宛的琵琶音交織,似乎一瞬間就把眾人帶到好風光的江南。

一共叫她唱了三首,對方也沒有說一首歌具體多少錢,康熙滿意,點了點頭,梁九功馬上領會了意思,拿出一錠一兩的金元寶交給對方。

按照現在的金價,一兩金子能換十一兩左右的銀子,男人和女人看到這個金錠子,臉上都露出驚喜的笑容,再三謝過。

等會兒也沒人叫曲,他們才出門走了。

因為他們這邊連點三首,茶館內的其他人就沒有點的了,再見那一兩金子,更是不想跟風。

吃了些茶點正準備走的時候,樓上走下來一個吟唱著詩歌的長衫書生。

蘇辰一開始並沒有在意,現在的讀書人多多少少都有點喜歡高聲吟詩的真性情,直到那書生沒看路要撞到他阿瑪身上。

蘇辰的表情直接變成:@皿@

書生高聲吟詩其實是在引起他阿瑪注意吧,就是不知道想當幕僚還是想當先生。

不過這書生沒能挨到康熙的衣邊,兩名鋼鐵似的侍衛冒出來將他擋在了旁邊。

到了外麵蘇辰再也忍不住哈哈大笑起來,“阿瑪,我怎麼有種感覺,一旦男人會爭寵,就沒有女人什麼事兒了。”

康熙沒想到兒子把事情想到這方麵去了,臉色一瞬間陰陰沉沉不太好看。

不過,在這麼嚴肅陰沉的神情下,他的嘴角還是忍不住抽了抽。

之後無話,幾個人登上已經經過第二代改良的橡膠輪胎馬車,一個多時辰後回到皇宮,都沒耽誤吃中午的飯。

下午,蘇辰捧著擬好的第一批國士名單跑到乾清宮找他阿瑪批複,就在乾清宮看見了一個年紀跟他差不多大的陌生麵孔。

康熙招呼他兒子上前,指著少年道:“這是鄭克塽,阿瑪封他為海澄公,日後海澄公要長居京城,我兒多照顧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