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 送書 他雖然沒再去煙雨樓,卻每天……(2 / 2)

羅濤這個讀書讀了十來年的,連秀才都沒有考過的,無用書生,他竟然真在外麵結識了這麼厲害的人?

瞿安隻想完成任務快點離開,也沒有寒暄,解下來係在胸前的包袱,雙手送到羅濤麵前:“這是羅家養豬技術的樣刊,我家小爺叫送來給著作者的。另外還有出版的冊數、定價單,您看看。”

羅濤接過書,摸到厚實的封麵時,他雙手控製不住的顫抖起來。

封麵右側,寫著墨跡濃厚的幾個大字,“羅氏養豬技術手冊”。旁邊則是他祖父和他父親的名字,他的名字作為撰者位於最右邊。

翻開書,裡麵是配著彩圖的養豬詳解。

竟然還是繡像的書本,一頁頁翻過去,紙張潔白細膩,書店裡最好的那種一兩銀子一刀的紙也不如這個。

“爹,您看看。”羅濤轉身,把書送到父親麵前。

因為有個識字的兒子,羅父也認了些字,最熟的就是他們一家人的名字。

“羅老西,羅大廣。”關節粗大的手指在這兩個名字上麵摩挲著,羅父臉上露出笑容,眼裡卻含著眼淚,“真好啊,一會兒給你祖父燒一本,叫他也看看。”

單子羅濤沒有看,激動的他馬上就想見到那位小公子,跪下來好好地給他磕一個結結實實的頭。

“大人,您不能走,好歹我們家得留你吃上一頓豐盛的農家飯。”

完成任務就要離開的瞿安根本走不成。

因見著羅家人半點沒有吹牛,他們家那點喂豬的東西還真拿到了台麵上,給做成了這一本本比《西遊》、《國》還要好看的書,羅灣村人都意識到一個事實,養豬真能發達。

羅家已經發達了。

換個角度想,羅家發達就是他們羅灣村發達,羅家的客人便也是他們的客人。

於是,瞿安被全村人摁了下來,有幸嘗到了農家人的大鍋炒菜、燉雞、臘酒,第一次感覺到農家人熱情的瞿安,在以後跑到羅灣村收豬肉的時候還有些陰影。

羅灣村歡天喜地的像是在過年,另一邊,金陵客棧這邊,送走了給他們來送樣刊的人,李元赫、劉斛、龔申相互看了看,然後猛然爆發出一片歡呼聲。

當日,李元赫說了蘇辰需要的話本子要求,劉斛和龔申是一起跟他寫的,他們人各寫了一本兒,拿給小公子看過之後說是故事不錯都可以刊印。

說實話,誰也沒有想到人家能把書印得這麼好。

書扉頁有中央印書局的銅印,和手頭珍藏的那本《聊齋》一模一樣。

李元赫打開他的書箱,把《聊齋》翻騰出來,兩本書都打開放在桌子上,一次又一次地對比了那個銅印,他哈哈大笑起來。

穩了穩了。

李元赫看向兩個好朋友,高興道:“咱們以後可以不考科舉了是不是?”

像蒲鬆齡,現在又有幾個中了舉的能比得上他的。

這輩子不求彆的,能留下如此一本中央印書局的書就足夠了。

劉斛更實際,他看著送書來的人給他們留下的出冊定價單,兀自算了半晌,道:“如果他們印出來的頭一批書全都能賣出去,按照那天小公子跟咱們定的契約,咱們每個人能得一百、百兩銀子啊。”

百兩?

聽見這個話,還在欣賞帶著墨香話本的龔申,想著用什麼姿態回家叫老父親看到自己這本書的李元赫,安靜了一瞬間,馬上撲過去。

“真有百兩?你沒有算錯吧。”

李元赫家裡不缺錢,但也沒有一下子見過這麼多,更何況,他本來就喜歡寫話本子,以前也不是沒有書商給他的話本刊印過。

那幾本子都加起來,書商算給他的錢也沒有超過一十兩。

哦對,一十兩是當日看見他們的話本兒,蘇小公子滿意之後給他們的預付費用。

前麵蘇小公子給了一個養豬書籍的主人五十兩預付,他們那時候還覺得自己被看輕了。

然而現在,看著重新算一遍還是一百九十六的那個數字,李元赫人瞬間爆發出一陣猛烈的歡呼。

“那個,”周謨手裡拿著卷書,從裡屋走出來向李元赫問道,“元赫兄,下一次你們再交話本時,能不能帶上我?”

“可以是可以,”對這個死板些的朋友,李元赫根本沒有為難的想法,“但能不能被選用,還要看小公子的。”

周謨雖然沒有參與頭一次,但知曉他們的規矩,點頭道:“我知道。”

“李兄,李兄。”

方海英找到李元赫住處,在外麵拍著門,想到那最大的書店一下子上了幾車話本的場景,他一個不相乾的人都覺得興奮。

“你們在不,快出來,去金陵渤海書店,看看去。”

金陵城最大的書店外,穿長衫的短打的一群人擠在外麵,就見停在外麵的十幾輛馬車上裝的都是書。

書店掌櫃從街頭的牙行雇傭來一十幾個結實的壯年人,包紮整齊的書卸完一車這輛馬車便趕著到一邊去了。

一十多人卸起來很快,馬車一輛一輛的走開。

這場景,不得不說非常盛大,李元赫、劉斛、龔申作為這麼幾本書的作者,看著一紮紮書被提到書店裡,他們都有種頭皮發麻的感覺。

排麵啊這就是。

“這是什麼書?一下子弄了如此多來,就不怕都積壓到書鋪裡?”

有個長衫書生看著,忍不住開口。

書鋪掌櫃從亂糟糟的聲音裡捕捉到這句話,向著發出這個聲音的方位道:“不是經濟學問的書,全是娛人耳目的雜書,能讓你一笑,就是我們本書最大的成功了。”

掌櫃的話說這麼敞亮,再加上如此多的書,眾人的好奇心是被釣得高高的,書鋪的掌櫃這邊還沒有給那幾個卸書的結了帳,書鋪裡便湧進去一批人。

幾個夥計是擔心的,他們鋪子裡從來沒有一下子進來這麼多書的先例,即便是科舉程文的書也沒有發來這麼多同類書的。

萬一賣不出去,豈不是要虧完了?

就在夥計們懷揣著隱隱的擔憂中,進來的人拿了本書一看,就停在那裡不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