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受賞 晉江首發(2 / 2)

所以張鶴齡決定還是再等一等,先看看蒙古那邊的動靜再說。

最後果然也證明了張鶴齡的這個行為十分正確,在那次蒙古人大敗之後,他們自家也是傷筋動骨,整整一個冬日都沒有動刀兵,聽聞他們回去之後,仿佛還產生了內部鬥爭,其中一支叛了出去,往北邊去投靠蒙古王庭了。

倒是保國公趁著蒙古人虛弱,組織了好幾次針對他們的行動,斬獲不少,還把這幫蒙古人又往西邊推移了不少。

之前他們占據的河套地帶也收回來不少。

皇帝得到消息之後大喜,又是一番封賞。

不過大軍出去這麼久了,按著文臣們的意思,見好就收,否則隻怕糧草支撐不住。

但是這回弘治帝卻抗住了文臣們的抗議,畢竟這次大軍可是打了勝仗的,弘治帝說話腰杆子也硬。

最後文臣們無可奈何,隻能眼睜睜的看著錢糧流水一般的往西北送去。

**

過完年之後,西北那邊又有消息傳來,這一個冬天,蒙古人沒有搶到多少東西,還遭受了明朝這邊的重大打擊,而等過完冬之後,明朝這邊又堅持實行堅壁清野的政策,因此蒙古人已經有些扛不住了,開始又往西邊遷移了。

保國公這次膽氣壯了,乘勝追擊,又是一場大勝,掠奪回來無數牛羊馬。

不過保國公知道這些人是想要西退,因此也沒敢追的太狠,否則把人逼急了跟你拚命他也覺得劃不來,就任由剩下的人退走了。

弘治帝接到消息之後,還有些遺憾:“怎麼沒有乘勝追擊呢。”

太子在一邊聽到此言,立刻道:“所謂歸軍勿追,那火篩部人,此時也並非山窮水儘,若是追的太狠,隻怕會讓他們狗急跳牆,如此損失就大了。”

弘治帝不懂兵法,但是聽到兒子都這麼說,便也不再多言,隻吩咐下去,派人前去經營剛剛收複的地區。

之前張鶴齡和他說過,河套一帶水草肥美,很適合種地,一定要牢牢把控製,弘治帝之前也想著西北之地荒蕪的很,治理難度又高,放在哪兒當個戰略緩衝地帶算了,但是此時聽到張鶴齡所言,他才生出了好好經營此地的想法。

而且不止如此,張鶴齡還恰好在此時獻上了他從海外淘換來的良種,聽說產量十分高,還很耐旱耐寒,因此他才會堅定了這個打算。

**

沒錯,自打弘治九年開始,張鶴齡令人尋找玉米和土豆的蹤跡,一直到前幾年,這才找到,而找到之後,張鶴齡也沒急著獻出去,而是自己先在自家田莊裡實驗種植了一下,又從中選出良種,培育了兩三年,直到這些作物達到了自己心目中的要求,這才趁機獻給皇帝。

而皇帝也果然大喜,甚至當場表示,要給張鶴齡晉封爵位。

畢竟能發現良種,這對於大明這種農業國,那就是天大的功績了,更何況張鶴齡之前還靠著細作,幫助國家打了勝仗,隻是那時候這種事兒不好說在麵上,因此才沒有趁機給他晉爵,但是如今卻不同了。

培育出良種,這是完全可以公之於眾的功績,所以弘治帝也絲毫不吝嗇爵位,找了個機會,將張鶴齡的功勞公之於眾,然後就當場晉封他為昌國公。

這回可沒人再敢反駁此事了,畢竟畝產兩百斤的玉米和畝產千斤的番薯這可都是實打實的。

更不必提這兩種作物都是極為抗旱抗寒的作物,即便營養價值不如水稻和小麥,但是卻可以給乾旱寒冷地帶的農民一口飯吃,這是何等大的功業啊,文臣們即便心裡麵嘀咕皇帝對壽寧侯封賞太厚,也不好多說什麼。

倒是劉健知道此事之後倒吸了一口冷氣,之前他隻當這個壽寧侯好名,但是他如今卻果真做出這樣一件大事來,這日後天下百姓萬民還不把他當成活菩薩了,如此高的名望,到時候他想要做什麼,隻怕他們這些文官也很難能攔得住了。

若是他心存善念倒還好,若是他心存惡念,那到時候誰能鉗製的住他?

劉健心裡懷著如此沉重的念頭,卻偏偏一句不好都說不出來,畢竟壽寧侯,啊不,是昌國公,人家發現了如此高產量的良種,這可是天大的好事呢,你這個時候說這種話,難免落得一個嫉賢妒能的名號。

劉健也隻能將此事壓在心底,心中卻決定,要仔細觀察一下這位新鮮出爐的昌國公如何行事,要是他果真存著什麼惡念,那自己即便是粉身碎骨也不能讓他如願。

**

隻可惜張鶴齡到底要讓劉健失望了,在他晉封公爵之後,他行事依舊十分低調,除了配合宮中之人,將自家的宅邸不符合規製的地方返重新修葺了一番,在皇帝提出要給他擴充宅邸麵積的時候還是拒絕了。

畢竟張家也就這麼幾口人,他如今膝下也就一個兒子,弟弟張延齡如今也已經住進了自己的伯爵府,整個昌國公府本來就空蕩蕩的,再擴充麵積又有什麼用呢,也不住人,還攪擾的四鄰不得安寧。

但是皇帝好像是看準了就要賞賜他,見他拒絕了擴充宅邸,就給他又在京裡賞賜了一個彆院,那也是三進的宅子,寬敞著呢。

張鶴齡這回沒有再拒絕了,否則就真成了不識好歹了。

而隨著他的晉封,他的家中上下也跟著一起提升了一個檔次。

媳婦的誥命升為國公夫人,兒子也成了國公世子,至於他母親金氏,人家早就是昌國太夫人了,畢竟他父親去世之後,就被追贈了昌國公。

這一天張家全家一齊入宮謝恩,張鶴齡帶著兒子張宗說去了乾清宮,金氏帶著王氏去了坤寧宮。

弘治帝一見到張鶴齡父子倆就高興的將張宗說抱在了懷裡,逗弄了兩句之後,笑著看向張鶴齡:“這孩子,果真聰慧。”

張鶴齡也跟著笑笑:“能得皇上一句誇讚,也是他的福分。”

皇帝見張宗說好玩,索性將自己腰間的玉佩解了下來送給張宗說,他柔聲道:“這孩子你可要好好培養,日後想必也是棟梁之材。”

張鶴齡急忙恭敬應下。

之後兩人又坐著議了一會兒事兒,坤寧宮那邊就來人催他們過去用膳了。

弘治帝十分高興,抱著張宗說,領著張鶴齡就往坤寧宮去了,張鶴齡想要自己抱著兒子都不成。

看著皇帝這般高興,張鶴齡一時間有些無奈,隻能任由他如此了,他知道,弘治帝這次是真的高興壞了,畢竟如今的他,不管是文治還是武功,都能勉強拿得出手了,這對一個想要有所作為的皇帝,意義十分重大。

這一日的午膳吃的是其樂融融,不僅他們一家子和皇帝皇後,太子二皇子還有大公主都來了,一大家子分了兩桌坐下,男子一桌女子一桌,中間用屏風遮擋。

但是即便如此,也沒耽誤裡外兩桌的熱鬨。

大家邊吃邊說,一點都沒有皇家的威嚴和莊重,反倒有幾分家庭的溫馨與和睦。

皇帝如同一個真正的父親一般,勉勵太子,誇獎小舅子,張鶴齡也和一個真正的小舅子一樣,接受姐夫的誇讚,接受大外甥的崇拜,臉上還有幾分不好意思,一點都不像一個沉浮宦海之人,而皇後笑眯眯的看著這一幕,也隻覺得心中慰藉,她之前總擔心弟弟,擔心娘家,可是如今看著弟弟如此能乾,她也終於明白了,自己的弟弟是個有能耐的,自己雖然是姐姐,但是也應該放手了。

等到一頓飯吃飯,果真是其樂融融,皇帝還將張鶴齡叫到乾清宮去,繼續議論兩種良種的種植方式,而太子則是領著弟弟妹妹們去了東宮玩耍,皇後則是和母親還有弟妹說起了私房話。

張鶴齡經曆過現代的信息大爆炸,當然對於玉米和土豆的優點缺點都很清楚。

玉米最大的優點就是抗旱抗寒且能種植在山林地上,簡單點說就是可以開墾出更多的耕地來種植。

張鶴齡一五一十把自己知道的這些信息都和皇帝說了,皇帝也都一一細致的幾下,他心中沉吟道:“此事需要推廣,還是得需要一段時間。”

張鶴齡點了點頭:“皇上或可以先從京城周圍開始推廣,再慢慢擴散到全國,臣也隻是在自家土地上試驗過,不敢說一定能適合所有地方,此事還是要從長計議。”

見著小舅子絲毫不居功自傲,反倒是如此勸誡自己,皇帝也十分欣慰,他笑著點了點頭:“此事朕心中明白,你放心吧。”

兩人商議了一番之後,便又說起了彆的。

一直等到宮門快要下鑰了,皇帝這才讓他們一家子離開。

他們走的時候,不管是皇後還是太子都十分舍不得。

皇後好不容易見到母親和弟弟,心裡恨不得他們就在宮裡住下,太子則是覺得這個小表弟還挺有趣的,想和他多玩一會兒,但是兩人的這點心願是注定實現不了的,張家一家子,很快就離開了宮廷。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