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計劃 晉江首發(2 / 2)

而皇帝在看了這封奏疏之後,卻並沒有生氣,隻是回複了幾個字:流言而已,何至於此。

竟還是沒有正麵回應這個問題。

劉健一時間覺得有些棘手了,他不否認自己讓門生寫出那樣聳動的奏疏,是想要借此嚇住皇帝,畢竟皇帝年輕,對於治國理政也沒什麼經驗,應當很好哄住。

但是他沒有想到,皇帝的意誌竟然如此堅定,這樣都還是不疼不癢。

劉健沉默了一日,最終也上了一封奏疏。

這次就沒有上次那樣激烈了,劉健隻是說了一下東南安定對於國家的重要性,同時建議皇帝可以向臣民們表示沒有用兵之意,如此才可以平息流言。

而皇帝在看了這封奏疏之後,隻回複了三個字:知道了。

然後再無音訊。

即便下一次上朝,劉健又再一次提起此事,皇帝依舊還是那句話,流言不可信,對於東南,他自有處置。

這樣模棱兩可的話,幾乎讓滿朝文武抓狂。

最後其他三個閣臣也忍不住了,都上書詢問皇帝對於此事的態度。

皇帝也都哼哼哈哈的應付過去。

就這麼不清不楚的把朝臣們釣了一個多月,眼看著都快要把這些人釣的精神失常了,皇帝這才在收到一封東南傳回來的奏疏之後,請了三個閣臣去談話。

張鶴齡沒有參與這次的談話,但是他知道他們會說什麼,無非就是東南倭寇襲擾,皇帝想要用兵。

在大臣們看來,皇帝這是要圖窮匕見了。

他們肯定不會輕易接受的,畢竟如今的倭寇,可不像嘉靖年間的那麼厲害。

**

最後事情的發展也沒有出乎張鶴齡的預料,聽說皇帝與閣臣們發生了巨大的爭執,最後也沒能達成一致,劉健回去之後,甚至乾脆就被氣病了。

如今隻剩下李東陽和謝遷兩個人在內閣中苦苦支撐,兩個人乾三份的活,這就是惹怒了皇帝的福報啊。

李東陽熬了三天,終於決定再不能這麼下去了,他知道劉健之所以會得到消息,也是昌國公透露的,而如今皇帝和朝臣們如此對立,他便也想找昌國公從中調節。

李東陽和張鶴齡之間的關係,那還是很不錯的,起碼比劉健要好得多,因此李東陽上門,兩人之間的氛圍,也比上次要鬆快許多。

兩人先是談天說地,又聊到詩詞歌賦,各自互相吹捧一番,然後這才聊上正題。

“國公爺或許已經知曉了,皇上果真要對東南用兵。”

張鶴齡聽到這話抿了抿唇,許久才歎息一聲:“皇上自來便有大誌。”

這話雖然聽起來像是在誇讚,但是李東陽還是很敏銳的捕捉到一絲不同意。

他立刻道:“皇上有大誌是好事,可是如今國家西北本就不穩,如何又能輕易攪動東南,而且東南不過是疥蘚之患,並未到這個地步啊。”

張鶴齡搖了搖頭:“我本也是這般想的,隻是皇上說,今日看起來是小患,但是若是不管,那他日定成大患,他對此事十分堅持。”

李東陽眉頭緊皺,心中滿是憂慮,許久才小心道:“那國公爺可不可以從中勸和一下,至少也得讓皇上明白其中利弊啊。”

張鶴齡還是搖頭:“我何曾沒勸過,但是皇上這般聰慧,自也是早就看明白了其中道理,哪裡又能勸得住呢。”

看起來昌國公果真是站在他們這邊的,李東陽心中鬆了口氣,繼續道:“也不求皇上徹底改變心意,至少應當慎重考慮此事,或許可以找個更柔和的方法來處置此事。”

好嘞,果然上鉤了。

張鶴齡心中欣喜,麵上卻不動聲色,疑惑道:“換個法子?李公心中難道有什麼謀略?”

世人都說,李公謀劉公斷謝公尤侃侃,可見在大眾眼中,李東陽都是一個很有謀略很有城府之人,張鶴齡也想看看,這位曆史上有名的謀略之臣,會做出何種判斷。

李東陽略皺了皺眉,低聲道:“前幾日皇上拿了東南的奏疏,於我等看了,我這才知道,原來如今的這些倭寇,竟大多都是我大明百姓,倭人隻占其中一部分,這些人生活困苦,又無田畝,因此隻能出海討生活,如此便也聚集到了一起,成為了海盜。”

說到這兒李東陽苦笑一聲:“如此行徑,卻是我這個為人臣子的過錯了,竟是一點都不知道。”

張鶴齡沒有理會他那句自嘲的話,隻道:“此事我也知曉,皇上也是因為此事,心中不安,生怕激起更大的民變。”

李東陽也能理解皇帝的心情,又道:“既然這件事情的根源在於百姓生活困頓活不下去,或許我們可以從根本上解決這件問題,可以用荒地招攬這些流民,赦免一些輕罪之人,如此便可以瓦解海盜的勢力。”

張鶴齡聽完李東陽的計劃,心中也不免讚歎,不愧是李公謀啊,他的確是有點東西的,不過大明朝都開國一百多年了,東南這種膏腴之地又哪裡還會有荒田以供招攬流民呢?估計也就是從當地豪族手上榨取幾畝田地出來罷了,如此也算是地主階級的退讓了,隻是這點退讓,皇帝隻怕還是不能滿意的。,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