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六章
這次世界花滑女單邀請賽,寧馥的銀牌給她換來了一個很凶殘的名聲——
外國冰迷們叫她東方夜後。
寧馥的短節目《夜後詠歎調》又名《複仇的火焰在我胸中燃燒》,樂曲激昂中帶著近乎歇斯底裡的痛恨,而在最高潮的部分,她完成了一個乾淨利落的後內點冰三周接三周。
黑紅兩色的考斯騰倏而綻放又倏而收攏,她所有的動作都乾脆,利落,帶著一股子殺氣。
鏡頭切近,她的眼神幾乎透出一種令人害怕的瘋狂來。
這個短節目拿分很高,甚至壓過了波琳娜。
不止一個原本不知道她姓甚名誰的國外冰迷對著那樂曲高|潮時她乾脆的連跳和那種好像隨時要用眼神將並不存在的敵人碎屍萬段的神情呆住。
太美了,也太嚇人了。
明明是一張很漂亮、甚至還帶著一點可愛的稚氣的臉蛋,怎麼會露出那樣凶惡逼人的表情呢?!感覺在冰上給她一根魔杖,她隨時會對著整個冰場的人阿瓦達索命一樣!
後麵的自由滑她用的是很具有東方特色的《十麵埋伏》,這其實是個特彆冒險的舉動。
畢竟在這個幾乎被歐洲人、歐洲審美統治的賽場上,東方的樂曲風格和主題內涵很可能並不受青睞,甚至相當於給自己設置了禁錮。
更何況她用的還不是這支琵琶曲最出名、最輝煌強烈的一段,而是樂曲的最後一部分——項王敗陣,烏江自刎。
短節目裡她隨時要用自己的瘋狂讓其他人陪葬的夜後,自由滑裡,就成了倉皇敗走,英雄末路的項羽。
嘈嘈切切的悲音搭配小跳步,驚心動魄的停頓搭配燕式旋轉的最後一秒滑出,舒展的整體的步法編排充分地覆蓋冰麵,她的滑行速度從始至終保持了飽滿,在這緊密音樂的後半段也沒有出現明顯的降速。
外國裁判或許欣賞不了項羽烏江自刎的情節和琵琶曲樂,但技術分卻是算得清清楚楚的。
但總有些冰迷們從中感受到了一種彆致的韻味。
那種蒼涼的,悲決的眼神,在窮途末路依然氣蓋山河的氣勢——從一個稱得上瘦弱的女孩身上散發出來。
這直接導致了中國冰迷把她過去的昵稱和現在的表現捏合在了一起,起名“霸王玫瑰”。
在每一段不同的樂曲中,她都顯示出了充沛的表現力。
這種表現力,這種在冰上,對自己技術能力和情緒、肢體、整套動作的掌控力,也都配得上一個“凶”字。
一時間凶得風頭無兩。
不過冰場上再厲害的霸主,到了場外,也都是對冰激淩沒有抵抗力的小姑娘。
賽後波琳娜隻在這座城市逗留一天,半天接受采訪,半天休息。
從采訪的現場脫身,她就把帽衫的帽子一戴,勾上了寧馥的胳膊。
兩個人在街上吃了甜筒,喂了鴿子,甚至還跑到商場的冰場裡和小朋友們一起滑。
波琳娜小朋友玩心大起,在熙熙攘攘的冰麵上乾拔了一個三周跳,所有的小朋友都用崇拜的目光看著她。
她一邊有點小得意,一邊居然臉紅了。
寧馥和她滑了雙人舞步。
波琳娜在河森圖堡可不像寧馥這樣默默無聞,她們沒玩一會兒呢,周遭就已經聚了一小堆人。
波琳娜被小朋友們圍住了要簽名。
她雖然還沒成年,但成名的時間可不短了,對於這樣的場景早已經習慣,一點都沒有不耐煩,簽得飛快。
小朋友們遞過來的物品各種各樣,說“謝謝波琳娜”的聲音也各有各的可愛。
不過其中明顯混雜了一個超過“小朋友”範疇的聲音。
波琳娜下意識地抬起頭來——
她剛剛結識就“私奔”出來吃冰激淩的新朋友正甜甜地衝她笑呢。
手裡拿著波琳娜機械式產出的簽名一枚。
冰場上霸氣側漏的蘿莉露出一個酷似小倉鼠的震驚表情,“哇。”她道:“謝謝。”
被自己心上的人喜歡總是很讓人開心的事情。
不過寧馥倒是難得傲嬌了一把,“這是帶給一個我們的青年隊員的。”
她這是公派出來集訓比賽,順便幫其他小朋友追星。
波琳娜眨眨眼,“那好吧,”她道:“如果送給其他人的話,我可以再多寫一點。”
棕發小蘿莉一臉嚴肅地把本子從寧馥的手中拿回來,然後在扉頁上刷刷刷地加上一句話——
“你要好好訓練,好好加油!”
寧馥:“……為什麼如果是給我的,就不加這句話?”
棕發蘿莉露齒一笑,頗有些小狡猾,“你再加油,就要超過我了。”
兩個人頓時笑作一團。
帶著世界花滑女單邀請賽的銀牌回國,對於冰迷們可以說是個意外之喜。
誰能想到國家隊出去集訓,寧馥“順便”參加的世界級比賽,竟然真的拿到了第二名!
雖然邀請賽並不像世錦賽、大獎賽等世界級比賽那麼有分量,可隻看冠軍是當前世界排名第一的波琳娜,也足夠讓大家感到興奮了。
更何況,這比賽的前綴可也是“世界”啊!
多少年,多少年我們的花滑女單沒有在世界上拿到這樣的名次了!
一時間,寧馥的名字,在各大冰迷論壇和社交媒體的專題板塊內出現頻率居高不下,風頭蓋過康嘉雯和王露。
更有緊跟隊伍行程和教練團隊變更的冰迷指出,這一次回國的教練團隊中多了一個人!
——在河森圖堡加入團隊,跟著隊伍回來的世界級編舞師,勞倫·威廉姆斯!
國家隊這是下了血本啊!
勞倫的麵孔在機場一出現,立刻就在冰迷中引起了騷動。專門跟隊回來做編舞教練,明擺著誰是她著重指導的弟子,誰就是未來國家隊著力培養的“一姐”啊!
有人說肯定是康嘉雯沒跑,也有人說未必就不能是寧馥後來居上。
現任的“一姐”王露,一時間竟然就這麼被大家忘在腦後。
這些天,就連隊裡都在悄悄地討論“康寧之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