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過道口時的“咯噔一下”,讓所有人都放了心。
雖然這段穿越原始叢林和荒漠的路段遠離了熟悉的意大利,但穿過紅綠燈十字路口時熟悉的“咯噔一下”,說明菲亞特號仍舊行駛在正確的旅程上。
這也是所有人都齊齊鬆了口氣的原因。
然而吳塵卻發現,菲亞特號正沿著一條與筆直的鐵軌並行的沙漠公路在高速行駛。
“咦?”可可也發現了:“剛才還是汪洋大海,這回要穿越沙漠了嗎?”
而且更奇怪的是,剛剛橫向駛過道口的菲亞特etr y 0160潘多利諾擺式列車此刻正行駛在前方的鐵路上。4003馬力的菲亞特號遠超2447馬力的etr y 0160潘多利諾。所以雙方的距離非但沒有拉遠,還在緩緩接近中。
就在此時,從普普通通的etr y 0160潘多利諾原型列車的後車廂忽然升起一座——坦克炮塔?!
“天哪,是裝甲列車!”女警吉安娜一聲驚呼。
裝甲列車armored train簡單來說就是武裝列車。最初由戰鬥列車和基地列車組成,一般由一台裝甲蒸汽火車頭,兩節以上的裝甲車廂或二至四節作掩護用的鐵路平板車構成。裝甲蒸汽火車頭位於裝甲車廂之間,煤水車蒸汽機車裝載煤、水、油和存放機車工具及備品的車段朝向敵方,機車上備有通信設備和射擊指揮器材。
最早的裝甲列車據說是1861—1865年美國內戰期間用來對騎兵作戰的蒸汽機車拖拽的簡陋車型。1870—1871年普法戰爭和1899—1902年英國布爾戰爭中,開始大量出現參與協同作戰的裝甲列車。
蒸汽裝甲列車的車廂裝備1至2門火炮,4到8挺機槍,位於車廂兩側和旋轉炮塔內。各節車輛采用剛性連接,以便於通過輕軌的鐵路線段。基地列車用於配置司令部,安排人員休息和放置隨車儲備物資。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各交戰國雙方均擁有一定數量簡陋的裝甲列車。後來的戰役當中,又陸續出現了重型裝甲列車,車上裝有用以摧毀要塞工事的大威力火炮。此時的裝甲列車又叫“列車炮”或“火車炮”。和卡車炮的命名方式是同一個邏輯。
到二戰前,標準的裝甲列車已裝備大口徑重炮、野戰炮和機槍等更重輕重武器,甚至安裝防空炮以對付空軍。車身覆蓋厚厚的鋼板,有的還是雙層鋼板,可以抵禦大部分子彈和小型炮彈的攻擊。炮塔三百六十度旋轉,射擊無死角,裝備在裝甲列車最為核心的炮車上。有的裝甲列車上還搭載坦克,更加提高了裝甲列車的自衛能力,波蘭軍隊的裝甲列車部隊,就曾經裝備雷諾t17輕型坦克和tks超輕型坦克。此外,完整的裝甲列車還裝備有搭載步兵的突擊車,一個突擊車廂大約裝載一個排的兵力;保護核心車廂免受地雷損傷的平板車,一般裝備在車首和車尾;還有數量眾多以維修、醫療、休息等為主的輔助車廂。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航空兵和裝甲坦克兵的發展,降低了裝甲列車的作用。裝甲列車多用於對後方鐵路交通線的警戒,普遍裝備有高射炮和高射機槍,對掩護大型鐵路樞紐和鐵路列車免遭敵航空兵的襲擊,起過一定的作用。戰後,各國不再發展這種完全依賴鐵路機動作戰的裝甲車輛。但在一些局部低烈度衝突中還能看到裝甲列車的影子。
裝甲列車的最大優點是行駛速度快,即便麵臨敵人地麵和空中打擊,裝甲列車在1天內也能行駛500公裡,而且一般輕兵器和炮彈破片無法穿透其裝甲,因此,這種列車能夠與敵人近距離交戰,車載的火炮和機槍可以形成強大火力,而且裝甲列車還有一定防空能力和運載步兵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