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99 柏林之冬(2 / 2)

而據查爾斯·海曼的《凱瑟琳·赫本的一生一書披露,這部電影“成本三百萬美元”。涉及的布景工程是米高梅公司,在當時來看最為浩大宏偉。為了還原出真實的中國南方農村,米高梅公司在距離洛杉磯36英裡的地方,重新建造了一個村莊:將山地改造成梯田,為此鋪了很長的水引管道,硬是淹出一片池塘和梯田,用大麥代替水稻種植;還蓋起了十間農舍,像極了中國的鄉村。

電影的細節也看的出很花心思:比如牧童會在牛背上吹笛、男人們在田裡插秧、女人在河邊洗衣服,在織布機前織布。服化上也很到位,農民就穿對襟的粗布短褂,插秧時穿草鞋、帶草帽,平時就是白布襪、黑布鞋,而讀書人則穿粗布長袍……特彆是白人演員扮演的中國老太太嚼碎了飯喂孩子這一幕,如果對中國人的生活沒有深入了解,不可能拍出這些傳神的細節。唯一明顯穿幫的是,大概負責道具的沒能找到中國土狗,隻好找一條當時還沒被引進中國的雪納瑞來代替……

當時的好萊塢,能拍出《龍種這樣的作品,也有一個特殊原因:那個特殊的戰爭時代下,中美文化的碰撞交流,卻進入空前火熱的階段。比如《龍種的原著作者賽珍珠,在1940年就曾建立過一個民間團體叫“東西方協會”。因為她認為,隻有通過持之以恒的交流,才能克服中美兩國完全不同的曆史和文化背景所造成的溝通障礙,增進兩國人民的理解和友誼。而這個協會主辦的《亞洲雜誌,曾持續宣傳抗戰裡的中國,比如埃德加·斯諾的《紅星照耀下的中國《西行漫記最早在美國是在這個刊物上發表的。而《龍種這部影片,誕生在二戰決勝的1944年,當時影片編導主創們正是一群後世少有的理智的美國人,他們明白中美友好、團結合作,對於二戰勝利的意義,所以,才會有這樣一部作品。

因為談論這個還在籌拍階段的電影劇本,於是乎兩位惺惺相惜的女明星的命運齒輪開始了聯動。

“你們在談什麼?”為兩位女明星端來香檳的正是搖身一變成這部未定名新片選角副導演的凱蒂夫人。

都說三個女人一台戲。

隨著八麵玲瓏的凱蒂夫人的加入,立刻吸引了在場各大報刊記者的注意。圍上來一陣懟臉猛拍,“謀殺無數菲林耗費了大量的膠卷”。

“啊,米高梅要拍《龍種。”凱蒂夫人顯然也看過這本名著:“女士們要當心,日本帝國是我們的盟友。”

雖說藝術無國界。可畢竟是戰爭時期。即便藝術從無國界,然而藝術家卻從來都有國籍。

“當然,夫人。”兩位女明星異口同聲。

“我們什麼時候出發?”安妮莉絲·阿克曼恰到好處的轉移話題。

“越快越好。”凱蒂夫人一瞬間的表情變化,也說明這趟外拍計劃的背後絕不簡單。

“好的,夫人。”捷克斯洛伐克女演員莉妲·巴洛瓦似乎也知道些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