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22 戰爭要來了(1 / 2)

和全身其他骨骼不同。被軟體組織包裹,沒有和任何一塊骨骼相連的杆狀骨是一塊完全獨立的骨頭。是哺乳動物生殖器上的一塊骨骼,獨立於骨架之外。它能幫動物在生存繁衍的“交配大戰”中,立於不敗之地。最神奇的是,它還能從雌性體內勾出上一隻雄性留下的生殖細胞,以保證自己的血脈得以延續。

已知的作用有。

刺激:在某些哺乳動物中,比如獅子和家貓,雌性的身體隻有在交配時受到足夠的刺激才會排卵,擁有這根骨頭,雄性就能有效地提高交配和繁殖的成功率。

延時:杆狀骨最直接的好處就是能讓雄性長時間的交配。對於雄性來說,這不僅僅是消磨一個下午時光的好方式,長時間的交配還可以有效地防止雌性在生殖細胞發揮作用之前偷偷溜走,然後去和其他雄性交配。

傷害:一些雄性哺乳動物有著特殊的杆狀骨,當它們與雌性交配時,便可以很容易得弄傷雌性的生殖道,這樣一來,受了傷的雌性在短時間內是無法再與其它雄性交配。通過這種方式,雄性可以有效地保證自己繁殖成功率。

清理:有些雄性的杆狀骨呈鉤狀,在繁殖的過程中,他們會利用這個“鉤狀骨”將上一個雄性留在雌性體內的生殖細胞清理出來,從而增加自己繁殖的成功率。

速度:杆狀骨最後一項功能是速度。例如,一隻雄獅需要在幾天內進行長達200多次的交配。每當交配完成以後,就必須隨時為下一隻願意交配的雌獅做好準備。

從以上5點可以看出,雄性擁有杆狀骨的最終目的全都是為了增加繁殖成功率。從來不是為了歡愉。而且這根“多餘的骨頭”對異性十分不友好,甚至可以說傷害性極大。

然而在生存競爭殘酷而激烈的原始叢林,動物們除了抵禦天敵,剩下的就是打敗同類,搶奪生殖優勢,讓自己的後代繁衍下去。進化出的杆狀骨,恰好能幫雄性動物展開激烈角逐,比如迅速交配讓雌性受孕,讓生殖細胞保持極高的活性,同時防止其他競爭對手趁其不備,勾出自己剛發射進去的生殖細胞。為了生存繁衍,同類動物也鉚足勁的激烈戰鬥。在動物進化的優勝劣汰中,那些沒有長出杆狀骨的動物,就會被雌性嫌棄,或被同類動物打敗,逐漸處於劣勢,最後消失滅絕。

據說,萬物生靈中,人類成了唯二沒有杆狀骨的生物,另一個就是蜘蛛猴。

研究已證明,在遙遠的1億年前,哺乳類動物體內就進化出了杆狀骨,而且大部分動物至今仍保留著。比如老虎、獅子、貓和狗等等。據信,人類一開始也有杆狀骨。隻是到了大概450萬年前,原始人類與近親靈長類動物分道揚鑣,走向不同的進化路線,杆狀骨慢慢被舍棄了。深入研究發現,人類是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在基因層麵把杆狀骨“除名”。對比靈長類動物的dna,杆狀骨的基因編碼很可能就存在於人類缺少的510組dna中。這顯然是人類進化過程中“被刪除”的矮化基因。

進一步研究發現。杆狀骨消失也是人類從四肢行走進化到直立行走,腦容量增大時所付出的代價。科學家從小白鼠的對比實驗中發現,一旦破壞小白鼠杆狀骨的正常生長速度,其腦容量就會監測到明顯擴大。也就是說,為了適應直立行走和提高腦容量,人類犧牲了杆狀骨。從進化的先進性來說,優先選擇大腦進化,集中力量提升腦容量。是人類成為高等生命體的必然之路。

當進化的路途被確定。與之相適配的人類社會結構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從隻有種群中最強的雄性才能擁有的獨一排他性繁殖權,轉變成一夫一妻製的文明教養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