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345 更大的麻煩,來自登陸當晚(1 / 2)

7月10日淩晨3時45分,巴頓和蒙哥馬利指揮的16萬美英登陸大軍分乘3200艘軍艦和運輸船,在1000架飛機掩護下,在西西裡島的西南部和東南部實施登陸。

事實上,西西裡島登陸戰役,隻不過是在1943年盟軍所進行的一場中等規模的登陸戰役。但通過這次戰役,盟軍部隊得以深入意大利腹地,為軸心國集團的分裂瓦解,意大利的投降奠定了基礎。而此次戰役當中,盟軍所進行的一係列戰略欺騙行動和奪取製海權和製空權的行動,堪稱登陸戰役的典範。

但有一說一,這仗打得並不漂亮。

“7月11日,德軍第15裝甲師進入島嶼的東部阻止英軍蒙哥馬利部登陸,德軍的戈林裝甲師也進入島嶼西部阻止美軍巴頓部的進攻。德軍出動480架飛機前來轟炸美軍的灘頭陣地,美軍也出動飛機和德軍展開混戰。經過一天的激戰,美軍守住了灘頭的陣地。隨後美軍向縱深進攻發展,占領了傑拉城。英軍也占領了錫拉庫紮。

在德軍第一次反擊失敗以後,凱塞林元帥決定調整部署,爭取時間。德軍第29裝甲師和第1空降師緊急增兵西西裡島,德軍第29裝甲師的任務就是阻止英軍占領墨西拿,隨即展開西西裡島東線的部署,德軍的第1空降師,戈林裝甲師也增兵卡塔尼亞,阻止英軍占領墨西拿。7月13日,英軍第13軍向卡塔尼亞展開進攻,但是遭到了敵人的頑強抵抗。英軍第13軍進攻受挫後,英軍第30軍在美軍的配合下繞到埃特納火山,在美軍的配合下進攻墨西拿。巴頓擔心蒙哥馬利的英軍唱主角,隨即命令布萊德雷的第2軍向西西裡島中部進攻,支援英軍作戰,同時由凱斯將軍帶領美軍一個暫編軍直接進攻巴勒莫。

為了和英軍的作戰搶時間,布萊德雷的第2軍在占領佩特拉利亞以後,隨即沿著北邊的公路展開進攻,直插巴勒莫。但是在特洛伊納遭到了德軍的頑強抵抗。8月1日,艾倫將軍的步兵大紅一師向特洛伊納展開進攻,經過7天惡戰,步兵第一師占領了特洛伊納。8月5日,英軍第8集團軍占領卡拉尼亞,並且沿著東海岸公路向墨西拿開進。8月10日,德軍和意大利軍隊共10萬人從墨西拿向意大利本土進行撤退。盟軍向墨西拿的進軍變成了美英兩國軍隊的賽跑。8月16日,美軍第3師到達墨西拿城下,8月17日,美軍第3師進入墨西拿城。當日下午,英軍部隊也入城。一個英國軍官對巴頓說:“這是一場有意思的競賽,我祝賀你們的勝利。”當天隨著美英軍隊占領墨西拿,西西裡島登陸戰役以盟軍的勝利而告終。

這次戰役也客觀支援了蘇軍的庫爾斯克會戰。由於盟軍進攻西西裡島,德國黨衛軍第1希特勒警衛師從庫爾斯克調往意大利,從而加速了德軍在庫爾斯克方向的失敗。在這場戰役當中,盟軍陣亡5500人,14000人受傷。德意軍隊傷亡4萬人,被俘13萬人。這次作戰沒能消滅德意軍隊的有生力量,但是加速了意大利的投降和軸心國的瓦解。縱觀此次戰役,盟軍在兵力火力占絕對優勢的情況下進行了成功的戰役欺騙,但是登陸以後的作戰不夠堅決,導致了德意軍隊主力的撤退。而德軍和意大利軍的指揮官意見不一,嚴重乾擾了一線不讀的部署,這也是德意軍隊失敗的原因所在。

不管怎麼說,西西裡島登陸戰役是一次成功的登陸戰役。此後,美軍向西、北發展進攻,占領該島大部;英軍則在卡塔尼亞地區受阻。24日,美英軍分彆向東北和北方推進,8月17日先後進入東北重鎮墨西拿,占領全島。墨索裡尼於7月25日被推翻後,意大利新政府開始與同盟國接觸,商談停戰事宜。”——改摘自《曆史上的今天——1943年7月9日,盟軍發起西西裡島登陸戰役。

“盟軍從戰役一開始就非常謹慎,沿著海岸線緩慢推進,隻把德軍逼退到了狹窄海峽的另一麵,亞平寧半島的南端。雙方僵持,直到7月下旬,意大利發生政變,墨索裡尼被趕下了台。意大利國王維托裡奧·埃馬努埃萊三世派忠於王室的軍隊逮捕了墨索裡尼,並將他秘密送往了意大利中部的一處山間彆墅。隨後,希特勒派兵把他從那裡營救了出去。後來墨索裡尼在意大利北部建立了一個法西斯共和國,由德國提供保護,首都設在加爾達湖沿岸的小城薩羅。

9月8日,意大利退出軸心國,加入了同盟國的陣營。但是,意大利的投降引發了國內極大的混亂。而且,由於盟軍在意大利本土登陸9月3日,即簽署停戰協定的當天,這一混亂又進一步加劇。單純從戰果來說,盟軍這次登陸的越發顯得“意義不大”,因為英國第八集團軍一路向北推進了近500公裡,到達了薩萊諾以北的地區,途中並未遭遇任何抵抗。盟軍的空降登陸計劃也毫無戰果,隻在意大利“靴形半島”後跟處的塔蘭托取得了實質性的勝利。更麻煩的是,盟軍在這裡也遭遇了嚴重的混亂和拖延。據說,盟軍高層也寄希望於此時的德國人,也在密謀推翻希特勒的政變,就像意大利發生推翻墨索裡尼的政變一樣。

但是,盟軍所期待的這一政變,並沒有發生。原因是在鏟除異己方麵,德國的納粹主義

遠比意大利的法西斯主義無情得多的多。在意大利,國王、教會和軍隊都是潛在的反對勢力,而在納粹德國,所有反對者都被鐵腕肅清。再加上納粹恐怖的宣傳手段和洗腦能力,已經將整個德國自上而下打造成一輛鋼鐵戰車。

8月中旬,德軍以隆美爾為首組建了新的集團軍群,在意大利南部組建新部隊,由著名的德軍將領阿爾貝特·凱塞林指揮。德國人很幸運,不僅意大利“靴形半島”腳尖處的地勢非常複雜,使盟軍行軍受阻,而且德國人及時破壞了這一地區的橋梁。盟軍不得已隻能將攻擊點轉向彆處。美國人曾料想,由於意大利已經投降,他們在薩萊諾的登陸將不過是走走形式。然而,他們遭遇了東拚西湊起來的德軍部隊的激烈抵抗。

隨著德國援軍趕到,對盟軍發起了反攻。盟軍則實施了大規模的空海轟炸,每天投彈逾1000噸,這才勉強遏製住了德軍反撲的勢頭。盟軍最終於9月18日攻取了薩萊諾省和福賈機場。9天後,福賈機場將在盟軍進攻德國南部和巴爾乾地區的行動中發揮巨大作用。到10月上旬,意大利的南部地區已經完全掌握在了盟軍手中。但盟軍麵前還橫著好幾條堅固的防線,凱塞林在那裡組織起殊死抵抗,為此德軍水淹彭甸沼地,將河流強行改道,淹沒了許多山穀。美軍第五集團軍花了6個星期才在爛泥中艱難前進10餘公裡,抵達德軍的重要防線——古斯塔夫防線。這裡有許多巨型城堡,比如卡西諾山的本篤會修道院,它們堅固而厚實的古老城牆從很遠處就能看到。德軍承諾,出於對曆史遺跡的保護,他們不會把這座修道院用作軍事用途。但美國人懷疑德國人會利用它來觀察自己的陣地,於是向城堡發起了4次攻擊,但未能攻取。

最後,美國人炸掉了城堡,卻依然無法前進,因為瓦礫堆為德軍提供了很好的掩護。而且,由於天氣非常糟糕,美軍在1944年1月17日到5月18日之間毫無進展。最後,由於法國的阿爾及利亞軍和摩洛哥軍包抄到了德軍陣地的後方,盟軍的20個師才在30多公裡長的戰線上擊退了德軍。丘吉爾意圖加快盟軍在意大利的行動。他希望利用海空優勢實施另一次兩棲登陸,登陸點選在了羅馬南部的安齊奧。這是他最後一次獨立進行戰略部署,整個計劃的關鍵之處在於調動大規模的兵力進行突然襲擊。然而,由於丘吉爾的參謀們需要在2月份把登陸艇轉移到彆處。於是,盟軍在安齊奧的登陸行動在1月底就開始了,這不是一個正確的時機,因為部隊還沒有從疲勞中恢複過來。所以,儘管行動初期進展順利,巡邏車甚至開到了羅馬,但是美軍指揮官約翰·盧卡斯極為謹慎,他總是在加固自己的陣地。隨後,德軍展開了猛烈的反撲。沼地遭到了水淹,蚊蟲大量滋生,對盟軍造成了非常不利的影響。德軍不停地轟炸盟軍的灘頭陣地,直到1944年5月下旬,盟軍才衝破德軍防線。

此時,卡西諾山一線也已被盟軍突破。在盟軍的作戰當中,虛榮心極大的阻礙了勝利的到來。突破德軍防線後,美國指揮官馬克·克拉克沒有進一步向前,截斷德軍從卡西諾撤退的後路,而是開始攻打羅馬,以便比肩於艾森豪威爾和巴頓的戰績。他甚至逮捕了違抗命令、同樣進兵羅馬的英國軍官。就這樣,德軍的7個師一路無阻的向東撤退,而盟軍對羅馬的攻擊卻曠日持久,其戰績完全無法媲美諾曼底戰役。盟軍在安齊奧登陸後,德軍最高統帥部取消了調派凱塞林的5個精銳師到歐洲西北部的計劃,這為盟軍進攻法國提供了很大的幫助。但是,盟軍的代價也非常高昂。在攻取羅馬之前,盟軍傷亡43萬人,而原先駐守在意大利中部和南部的德軍卻全身而退,繼續存在了一年多。”——改摘自《1943年9月8日意大利退出軸心國,為何會加入了同盟國的陣營。

比起登陸後的各種狂熱與憎恨,混亂與延誤。更大的麻煩,來自登陸當晚。

彆忘了,這是劇情融合時空。並不是現實世界。

7月10日淩晨3時45分,巴頓和蒙哥馬利指揮的16萬美英登陸大軍分乘3200艘軍艦和運輸船,在1000架飛機掩護下,在西西裡島的西南部和東南部實施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