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68 風起雲湧的歐陸戰場,外溢效應已經產生(2 / 2)

風起雲湧的歐陸戰場,外溢效應已經產生。

在1943年2月2日結束的斯大林格勒戰役中,雙方在這場戰役共計一百萬人死亡。德國第六軍團26萬人,91000人被圍,戰後僅5000人活著回到德國。在會戰最激烈的階段,雙方投入兵力超過200萬,坦克2000輛,飛機2300多架,大炮和迫擊炮25000門。在1942年9月和10月兩個月中,蘇軍隻有五個步兵師渡河增援,而德軍卻投入了不少於二十七個步兵師和十九個裝甲旅的增援部隊。其第一線師,常常傷亡達到70%,一個連隊隻剩下30、40人。德軍先後投入斯大林格勒的兵員,由最初的二十五個師陸續增加到五十一個師。從1942年的7月到11月,德軍共喪失70萬官兵,1000多輛坦克,2000多門大炮和1400多架飛機。

還有一點必須要提及。

在會戰期間,蘇聯大鐵路向斯大林格勒地區運送了30萬車皮的軍事裝備。整個會戰期間,共消耗彈藥9568車皮,消耗炮彈8353車皮,超過攻克柏林戰役消耗炮彈量的13%。斯大林格勒的各個工廠企業都成立了殲敵營,並有80000多人補充到紅軍部隊中去。留在工廠的多繼續堅持生產。如基洛夫區的各個工廠最多隻留下10%到15%的工人,但卻為前線生產了5000噸食品,100噸芥子油,67噸肥皂,12000瓶混合燃料,5000具軍用爐灶,1300個地雷,斯大林格勒各工廠,僅在1942年7月8日,就供給前線坦克、大炮和迫擊炮4800多件。

二戰無疑是鐵路運輸的巔峰。

據說,正準備大反攻的蘇聯也在加緊研製變軌列車,好讓軍用列車能從沙皇時代的遺留的寬軌距1528毫米鐵路平穩過渡到德國和德占區使用使用的1435毫米標準軌。為了源源不斷的輸送戰略物資,蘇聯高層已經下達了擴建西伯利亞大鐵路的計劃。首當其中,將許多單軌路段擴建為雙軌。

“軌距可變列車(free gauge train,簡稱‘fgt’)”是可變換軌距的列車,目的是為了解決在不同軌距的路線間直通運轉而設計的車輛。日本自1994年起開始開發的可變換軌距的高速鐵路列車,其目的是讓列車可行駛於日本普遍使用的1067毫米窄軌軌道和使用1435毫米標準軌建設的新乾線軌道。其目的為讓同一班列車可先後行駛於新乾線和在來線,借此可增加列車行駛的路線變化,並減少旅客轉乘的次數。

事實上如果納粹第三帝國不倒台,和軌道巡航技術類似,fgt變軌技術也會更早實現。

這對第三帝國顯然不是個好消息。可對正在擴建中的“sa3姐妹團”卻是個好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