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81 將“B-VIII鈾機”的輸出功率提高到10000千瓦(2 / 2)

“我記得,這並不是第一代核反應堆的功率極限。”首席選角助理戰地女郎丹妮爾認真想了想。

“對的。”臨來時也做足了功課的第二選角助理女秘書安娜·莫菲特給出稍晚於前蘇聯“和平原子能”的一個中國實驗項目。

新中國第一座原子能反應堆於1956年5月開始興建,兩年後正式運轉。主要用途就是進行科學試驗和製造同位素。它同樣是用鈾做燃料,用重水作慢化劑和導熱劑,所以叫做“實驗性重水型反應堆”。它的建成是新中國開始跨入原子能時代的標誌。這座反應堆的熱功率是7000至10000千瓦。反應堆經改建後運轉正常,加強功率比改建前提高了50%,最大熱中子通量增加了一倍多,反應堆的輻照空間也增加了2.6倍,仍用低濃度鈾作為燃料。

“所以,我們完全有可能將‘b-viii鈾機’的輸出功率提高到10000千瓦。甚至更高。”女發明家海蒂·拉瑪立刻抓住了重點:“能不能改用更高效的冷卻劑?”

冷卻劑(heat-carrying agent)又稱“載熱劑”。是把反應堆堆芯核燃料裂變釋放出來的能量帶出反應堆的介質。反應堆冷卻劑除了要求滿足一般熱工、水力學性能外,主要要求熱中子吸收截麵小、感生放射性弱、輻照穩定性好並與反應堆結構材料有好的相容性。熱中子反應堆常用的冷卻劑有輕水、重水、二氧化碳、氦氣等。在使用液態核燃料或液體慢化劑的反應堆中,核燃料或慢化劑可同時兼作堆芯的冷卻劑;使用固態核燃料和固體慢化劑的反應堆,則必須采用另外的冷卻劑。冷卻劑須不斷流過堆芯,隨時將熱量帶走,確保堆芯保持一定的溫度,防止堆芯過熱或燒毀。

“b-viii鈾機”使用的就是核特性更好,但價格極其昂貴的重水。

曆史上,為了阻止納粹核計劃,盟軍展開了多次針對性的破壞行動。

比如《重水之戰(heavy waterwar)》:1942年10月,為阻止德國的原子彈計劃,盟軍指揮部領導了一場名為重水之戰的秘密軍事行動。1943年2月27日,盟軍突擊小組“燕子”與“槍手”成功炸毀位於挪威維莫克鎮巴侖山的德軍維莫克重水生產工廠。1943年底,盟軍空軍針對複產的工廠進行空襲,但未取得效果。此後德國人計劃把維莫克化工廠提煉重水的設備及其所儲存的重水搬遷到德國。1944年2月20日10時45分,盟軍潛伏的突擊隊員將滿載重水生產設備和材料的“海多羅”號渡輪炸毀在挪威廷斯賈克湖上。

隨著納粹德國最後一批珍貴的重水連同製造設備一同沉入了湖底,希特勒的原子彈夢徹底破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