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86 為什麼要在如此艱難的時刻耗費巨資拍攝一部毫無用處的電影?(2 / 2)

就這樣一路“不計成本”的折騰到1944年10月,這部第三帝國的史詩電影終於拍攝完畢。整部電影的花費高達880萬帝國馬克,這相當於後世的3億多美元,即便是在當時也可以買下400多輛豹式坦克或一門多拉大炮。就在此時東線蘇軍已經打到了波蘭境內,西線盟軍也在法國長驅直入,而納粹德國卻把大把大把的緊俏資源用在拍電影上。

不難想象。很多人對《科爾貝格》的反應正如永不凋零的“法蘭西玫瑰”對《國家榮耀:大戰役》同樣的不可理喻。

但在納粹高層看來,宣傳工作是頭等大事。就算電影耗資巨大,隻要能振奮民心、鼓舞士氣,那就值得。

等《科爾貝格》後期製作完成準備上映,時間已經悄然來到了1945年1月。宣傳部長約瑟夫·戈培爾將首映日定在了1月30日。這一天是納粹奪取政權12周年紀念日。

可這個時候,整個柏林已被盟軍的空襲炸成廢墟,哪兒還有電影院。所以戈培爾隻能把柏林一座地鐵站改成了電影放映廳,請元首大人草草舉行了首映儀式後。納粹宣傳機構迫切希望在德國各地公映這部振奮人心的“勵誌電影”,所以票價給定的非常便宜,隻有0.7帝國馬克,幾乎是請人看電影。

但在當時大多數德國城市跟柏林一樣被炸成了巨大的垃圾堆,城裡哪還有一座完整的電影院。躲藏在各處防空洞內的德國民眾也隻能過一天算一天,哪還有心情冒著生命危險去露天看一部電影?無奈之下,納粹宣傳機構轉而采用了一種十分尷尬的手段去做宣發,那就是印刷宣傳海報。各級機構全力開動,在短時間內印刷了大量的《科爾貝格》電影海報,並且將這些海報送到德國境內的每一個角落,以“激勵民眾繼續固守國土”。

除此之外,德軍還派出所剩無幾的軍用飛機,將電影的海報和膠片拷貝空投給盟軍包圍圈內的德軍殘餘部隊,試圖“激起他們的抵抗熱情”。這些膠片拷貝有沒有在包圍圈內放映,已無從考證。不過這種景象也就維持了一個多月,1945年3月下旬,電影被強令下線。因為科爾貝格這座城市已被蘇軍占領。就這樣,這部納粹德國最後的電影作品,投入巨資,占用了巨大的國家資源後,僅僅上映了不到兩個月就給撤檔。

而納粹德國也在一個多月後土崩瓦解。

正所謂“無巧不成書”。這也是《國家榮耀:大戰役》最讓人驚歎的地方之一。簡單來說,從二戰的曆史進程上看,即便沒有這部“無限經費”的《國家榮耀:大戰役》,也會有“不惜工本”的《科爾貝格》。

這同樣是《大戰役》“類二戰劇情碎片相似相溶的跨劇情融合時空”主線劇情自行衍生,令人信服的曆史坐標,以及完全合情合理的劇情腳本。

對了,《國家榮耀:大戰役》也是一部彩色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