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30 希特勒的好萊塢 上(2 / 2)

試想有帝國一、二號人物蒞臨現場,安保的嚴密程度一定是最頂級。所以這些對外公開和對內公開的活動,多半不會有危險也很難有意外。散場之後才是對“sa3姐妹團”10位德意誌大明星的最大考驗。因為,她們中的“幸運兒”將有幸獲得元首大人的“單獨接見”。

當然,反過來看。對上流圈的名媛來說,這何嘗不是一個巨大的機會。正如凱蒂夫人所說:“沙龍與妓院最大的不同是在這裡交易的不僅僅是肉體。”能和第三帝國的元首“親自完成一筆交易”,獲利之大,可想而知。

在第三帝國的“名利場”裡,摸爬滾打,所求也無非是“名利”二字。

所謂“身價”就是“待價而沽”,絕不能“賣的太便宜”。

毫不誇張的說,名流雲集的薩克森豪森集中營,儼然就是《希特勒的好萊塢》。

第三帝國“欣欣向榮”的電影圈,除了常被後世提及的經典宣傳片《意誌的勝利》與《奧林匹亞》,激起反猶情緒的《猶太人蘇斯》,納粹從掌權到倒台,共製作了過千部電影,擺出一副要與好萊塢分庭抗禮,企圖建立起自家“夢工場”明星製度的盛大野心。透過影像煽動情緒,蠱惑人心,洗腦民眾,粉飾太平:“第三帝國是一場夢,是戈培爾的夢,即使到最後德國人也不願從這場夢中醒來。”

法西斯主義者們讓藝術為政治服務的行為永遠不能被容忍,然而麵對一個個盛裝出席的紅粉佳人,渾身珠光寶氣的粉黛嬌娃,說不動心,那是不可能的。借用玩家一句話:“這誰頂得住。”

掛著空軍定製版徠卡iiic“貼片相機”,通過嚴密的安檢程序剛剛走進發布會場的女記者麗莎·施特貝,迎麵就被兩位光彩奪目的女明星。

一位是“納粹嘉寶”劄瑞·朗德爾,一位是“夢幻情人”瑪麗卡·羅克。

劄瑞·朗德爾(zarah leander),又稱“莎拉·連德”。原名莎拉·斯蒂娜·赫德伯格(sara stina hedberg),朗德爾是取自她第一任丈夫的姓氏。1929年,在瑞典省級劇院開始了她的演藝生涯,很快她就在斯德哥爾摩和維也納兩地開始擔任主演。1936年,她與柏林烏發(ufa)電影製片廠簽訂了一份合同,儘管她對德語的掌握並不完美。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她成了納粹電影界片酬最高的明星——她在納粹德國拍攝的大多數電影中都刻畫了迷人優雅的殉道者形象。因此被稱為被稱為“納粹嘉寶”。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和期間,由於她的巨大聲望,她登上了德國大約80家雜誌的封麵。同時這讓納粹宣傳部長約瑟夫·戈培爾感到不安,他認為這些都應該由一位德國女演員來擔任。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德國影壇,有從北歐引進外援的傳統,莎拉·連德,瑞典人,歌星、電影演員,納粹德國影壇最受歡迎的女明星,某些研究者甚至稱她“第三帝國男女明星中最受歡迎,沒有之一”。眾所周知,世界影史上那個神一般不可企及的瑞典人,叫做葛麗泰·嘉寶,後輩們都想成為她,莎拉·連德初出道時同樣以“對同胞葛麗泰·嘉寶的拙劣模仿”引起了德國烏發電影公司的注意,並且用她取代了早已離開德國的瑪琳·黛德麗。莎拉的第一部德語電影拍於1936年,她一共為烏發公司拍了10部電影,構成了她的納粹電影的主體部分,她被宣揚為“偉大的瑞典藝術家”、“第二個葛麗泰·嘉寶”,她和嘉寶相似的雌雄同體風格,為她帶來大量的男同性戀粉絲,在這些粉絲眼中,莎拉“幾乎不是女人,更像是一個異裝女王”,莎拉總是扮演歌手,其嗓音也是“男子氣概”。

1943年,開始陷入戰爭困境、經費緊張的德國人拒絕以瑞典克朗支付莎拉的酬勞,她的房子也毀於空襲,她秘密返回瑞典,從此在德國的形象一落千丈,不再受德國人歡迎,但莎拉沒有退出影壇。1944年,瑞典廣播電台決定不再播放她的唱片,她的事業無疑陷入低迷。戰後,她努力在瑞典重建自己的事業,並在1949年成功地克服了製片人對“與一位在戰爭期間曾是德國著名影星的藝術家”合作的恐懼。在奧地利和德國,她的複出並不那麼困難,她的回歸受到了觀眾的熱烈歡迎;但在瑞典,在她忠實聽眾之外的許多人眼中,她仍然被視為政治上有爭議的人物。儘管她在1950年的電影《加布裡埃拉(gabrie)》是德國票房第三高的影片,但後來的電影將證明她的電影生涯已經走到了儘頭——她為數不多的戰後電影收效甚微。終於在20世紀60年代,她在德國和奧地利的音樂劇和音樂會上享受了名譽“卷土重來”的感覺。

到1978年退休前,她已經是舉行世界巡演的著名歌唱家了。直到今天,仍有人翻唱她的歌曲,她的電影在德國的電視台重播,她雌雄同體的形象仍被後來的異裝明星們重新創造。1981年,莎拉·連德在斯德哥爾摩去世。

和所有《大戰役》“類二戰劇情碎片相似相溶的跨劇情融合時空”下出現的重要角色一樣。眼前這位“納粹嘉寶”,出自傳記電影《希特勒的好萊塢(hitler's hollywood)》劇情時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