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第 134 章(1 / 2)

無限災難生存 閒倚枝 5767 字 3個月前

今年所有學校都不得不提前放暑假, 即便政府已經儘力向學校提供足夠的電力,但還有不少沒有安裝空調的學校,頻繁出現多起學生中暑暈倒的事故,甚至有些差點威脅到了孩子的生命安全。

學習再怎麼重要, 都是在孩子安全的前提下才去討論的話題。

中考和高考都在國家正式發布高溫預警的四月份, 就已經宣布了提前進行, 所有的考場都安排在擁有空調的教室。匆忙的時間裡,通過不少人的努力,才成功在五月初讓這兩個考試順利進行。

提前的考試打亂了不少人的學習計劃, 可能還有天氣太過炎熱的影響, 今年這兩個重要的考試題目難度比往年低, 最後公布出來的分數遠遠低於以往的水平, 不過倒不怎麼出乎意料。

中考結束後,曾經在中學教導團團的老師終於有了空閒,還專門給聞崢打來電話詢問團團現在的情況。

團團休學將近一年,本來就是故意弄出來的眼部疾病早已表現出好轉, 這時候聞崢就不必再為團團休學尋找借口,極端高溫天氣下,今年秋季能否正常開學還是個問題。

老師表示能夠理解, 但是長時間休學可能會對團團的學籍有所影響, 提醒聞崢作為家長的要多加注意,還不忘叮囑團團在家裡也不能忘記學習。

結果聞崢這邊就響起不少孩子的說話聲音, 七嘴八舌得讓老師頗費了一番功夫才聽清楚, 原來放假後村裡麵的這群孩子,又被家長托付到聞崢這邊來照看,大白天出不了門,團團乾脆就給他們講課了。

這群學生們紛紛作證, 就憑團團在講課的時候顯露出來的知識,什麼考試估計都難不倒他。從聞崢和團團父子兩個回到村裡開始,團團身上“彆人家孩子”的稱號就從來沒有被村裡人拿下去過。

團團估計還真是在教學中尋找到了樂趣,到現在都還沒有表現出厭煩,反而還頗為積極地學習這個世界的知識,雖然他們去過的災難世界形態都相差不遠,但在某些細節處還是會出現差彆,要是不小心教岔了,可就害了這群小孩。

十幾歲的老師教起課來有模有樣,地下一群比老師小不了多少甚至有些還要大上幾歲的學生都認真地聽著。本來就比較涼爽的地下室裡還開著空調,一個立式空調就足夠整個地下室使用,太陽能發出來的多餘電量,轉而運送到其餘迫切需要的村民家中。

就因為這些舉動,整個東溪村說起聞家父子來,嘴裡麵隻有誇的。誰要是敢說他們的壞話,估計整個村子的人都不樂意。

地下課堂裡,聞崢還沒忘記自己辛勞半輩子的農民形象,不參與自家孩子的教學工作,就是會坐在學生旁邊一起認真聽著,筆記比其餘學生記得還要認真,最後還會被當成模板被那群孩子借閱。

等到課程結束,聞崢基本準備些自然放涼的涼白開,再加上些薄荷汁進去給孩子們喝,薄荷帶來的清涼感覺讓人會更舒服。現在天氣熱到中午基本都沒什麼胃口吃飯,涼麵、涼皮是最受歡迎的,做起來也方便。

這群孩子都是中午在聞崢這裡解決,早晚都是在家裡。當然,不管是照看孩子,還是停供電力,光是聞崢願意就已經讓村民們深深感激了,所以在這方麵堅決不願意讓聞崢吃虧。聞崢不要錢,就送來家裡的糧食,亦或者做的好菜、家裡種的新鮮吃食等等都往這裡送。

以往東溪村裡麵的村民難免會出現些許矛盾,還有些甚至不願意來往,現在在聞崢的表率作用下,又麵臨著高溫的嚴峻形勢,整個村子氣氛倒是空前地好了起來。

現在最大的煩惱就是電力不夠用。

早就在新聞裡宣布全國範圍內安裝太陽能發電設備及相關電路的時候,村裡麵的居民就是日盼夜盼。他們有人想過像聞崢一樣自己安裝,然而打電話一問,現如今生產出來的太陽能發電設備都由國家進行收購安排,少數庫存的全部漲到讓人難以接受的價格,村民們權衡之下還是寧願多等幾天。

大人們心裡麵念叨著,孩子們一樣惦記著這事。

好不容易遇見氣溫稍微降低幾度的時候,聞崢領著孩子在下午太陽快要落山時,領著他們到背靠的山上轉悠幾圈。山上的樹木雖然有點無精打采,不過山體裡麵倒還有充足的水分供應他們吸收,不僅沒有太多枯萎,有些還結出來一些野果。

在村裡麵長大的孩子都沒少往山上跑,山上的東西什麼能吃什麼不能吃那是了然於心。

大多數植物都難以忍受現在的高溫,村裡麵能接觸到的新鮮水果蔬菜格外稀少,所以看起來就酸澀的野果倒沒那麼不受歡迎。

尋找好落腳的地方,雙手握住上麵的樹枝,腳往樹乾上麵一蹬,整個人就爬到了樹上,給屁.股在樹杈子中間找個合適坐下來的地方,伸手就摘下來幾顆野果。隨便用兜裡麵的衛生紙給擦一擦,還不忘給樹下站著的小夥伴扔下去幾個,才往嘴裡麵放。

牙齒用勁剛剛突破果皮,一股極為強勁的酸澀從接觸的地方蔓延,從果子裡麵流出來的汁液先一步順著牙齒流到牙齦,那股酸勁簡直能夠把牙給酸掉,所有開吃的孩子小臉都皺成一團,口水都快要酸出來了。

“好酸,好酸。”

“這麼酸啊,那我不吃了。”

還沒嘗到的孩子看見這幅場景,遲疑地打響了退堂鼓。

吃過的孩子將咬了一口的果子拿在手裡,另隻手捂著腮幫子不肯吃了,倒是呆在樹上的孩子咂咂嘴,眼神一亮,伸手繼續摘起果子,還不往朝下麵喊:“誰帶兜了給我們第一個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