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66章 東州派(1 / 2)

蜀漢之莊稼漢 甲青 10010 字 3個月前

() “下官見過丞相。”

“孝起無須多禮,先坐。”

諸葛亮示意陳震坐下,“孝起回到朝中,可曾習慣?”

陳震乃南陽人,先帝領荊州牧時,被辟為從事。後隨先帝入蜀,曆任蜀郡北部都尉、汶山太守、犍為太守。

今年諸葛亮平定南中後,又被拜為尚書,回朝中任職不到一個月。

“州郡事務繁多,回到朝中卻是清閒,倒還真是有些不習慣。”

四十多歲的陳震正是年富力壯之時,聞言笑道,“丞相勞累,屬官清閒,實是慚愧啊。”

諸葛亮聞言而知雅意,搖頭苦笑道,“我何嘗不知事事親為有損心力,隻是……”

說著長歎一聲,“每想起先帝所托,王業偏安錦城,心裡就不敢有絲毫鬆懈啊。”

“震雖不才,但亦願意助丞相微薄之力。如今回到朝中,卻是終日碌碌,奈何?”

“吾讓孝起回到朝中,自有安排,如何說是碌碌?”

諸葛亮安撫道。

“卻不知丞相要震做何事?”

“吾欲派孝起出使東吳。”

“出使東吳?”陳震一怔,他倒是沒想到丞相竟然會給他做出這樣的安排。

“對。”諸葛亮點頭道,“南中方定,大漢始安。我欲讓孝起去看看東吳朝野此時究竟是何想法。”

“最重要的是,”諸葛亮壓低了聲音道,“如今南方已定,正是北伐曹賊,興複漢室之時。若是能得東吳相助,使曹賊頭尾不相顧,則有事半功倍之效。”

陳震一驚,終於明白過來,連忙起身道,“下官不懂丞相苦心,差點誤了大事。”

“卻不知孝起可有信心促成東吳出兵北方?以助吾興複漢室?”

“敢不效死力?”

陳震當下慷慨激昂道,隻是他又有些疑惑地問道,“下官聞鄧伯苗深得東吳孫權所信,為何丞相不遣之?”

“漢吳之間,路途遙遠,又有山岩江水阻隔,往來之間,甚是不便。北伐曹賊,非一日之功,以後漢吳之間,隻怕還要多多親善。”

“若是隻靠鄧伯苗一人,到時若是彼還在吳境,大漢突有事情要知會東吳,到時又當如何?故我想著,此時多派些人手前往,熟悉東吳情況,日後才不至於無人可派。”

諸葛亮解釋道。

“丞相謀慮,非下官所能揣測。”陳震佩服道。

“孝起老成,又是荊州南陽出身。如今那孫權治於武昌,正是處於荊州之地,故孝起此程,正是熟門熟路。”

諸葛亮繼續說道,“吾有一人,乃是江夏人士,那武昌,正屬江夏之地,孝起此去,帶上此人,想必更能如魚得水。”

“可是費文偉(費)?”

“孝起如何得知?”

“下官想起丞相回錦城之日,讓費同駕,如今此人名聲已起,想必丞相抬舉此人,正是為了今日。”

“哈哈,孝起知我。”

諸葛亮大笑。

陳震亦是跟著笑。

兩人頗有些所見略同之感。

隻是諸葛亮笑過之後,又看了一眼陳震,臉上露出稍微有些猶豫的神情,開口說道,“他日我若北伐曹賊,後方須得安寧。天子年年紀尚輕,得有良臣相輔。”

“在我想來,永安李正方,與我乃是同為先帝托孤之人,故我欲以後方之事相托。我記得李正方與孝起同是出身南陽吧?不知孝起覺得此人如何?”

陳震一聽,大驚失色,急聲道:“丞相不可!”

諸葛亮眼中精光一閃,隨即又立刻隱去,“李正方乃是先帝托孤之人,其人又有才乾,與孝起又是同郡,為何孝起這般反對?”

“正是因為震與李正方同是南陽人,故對其多有了解,所以這才覺得不妥啊丞相!”

陳震急切地說道。

“哦,為何?”

諸葛亮問道。

“李正方其人,雖以才乾著稱,但其為人卻是私欲過重,其性也孤,不屑與同輩相交,卻又善迎合上意。”

陳震說到這裡,看到坐在上頭的丞相麵色沉沉,也不知心裡是做何表情。

隻是他深知李嚴其人,用之可也,但重任之卻是不行,否則必生禍亂。

於是陳震覺得,就算是得罪此人,也要勸丞相注意。

“當初李嚴在犍為郡任太守,興土木,修大道,政績佳也。然,其為一己之私,廣蓋樓宇,時功曹楊洪勸諫不成,反被其趕走。還有,丞相可記得前些日子出走曹賊的王衝?”

“自然記得。”

“王衝本為李嚴統屬,卻不為李嚴所喜,懼怕為嚴所害,這才被迫出走曹賊之地,可見其待人竟是何其惡也?”

諸葛亮聞言,沉默許久。

陳震見此,又苦心勸說道,“他日丞相若是當真托李嚴管後方之事,他必以私利為重。到那時,丞相久征不還,天子又還年淺,若是一時不察,被嚴所蔽,那當如何是好?”

“當年下官曾聞廖立與馮郎君交談於馮莊,想那廖立,其人雖是不堪,但對李嚴之說卻是深得下官之心:腹有鱗甲,苟利其身。可謂言之切中矣!”

諸葛亮見其言辭懇切,這才長歎一聲,開口說道,“然則李嚴終究是先帝托孤之人,在朝中聲望不低。且興複漢室乃是大事,須眾人合力。如今大事未定,漢室傾危,與其伐其之過,不過褒其長處,以為大事之助力。”

“丞相為公去私,下官欽佩,隻是他日欲有事托與李嚴時,還請多加考慮震今日之言。”

陳震知丞相心意已決,隻好儘最後一份努力,提醒道,“漢室傾危,興大事須得小心謹慎,丞相欲用其之長處,亦要小心其之短處,免得壞了大事。”

“孝起之言,吾定會牢記於心。”

諸葛亮肅容道。

次日,李豐早早就來到丞相府,準備跟著丞相去見自己心中仰慕已久的馮郎君。

諸葛亮見他神情不似作偽,當下便問了一句,“大郎可知汝大人在信中與吾說了何事?”

李豐有些奇怪丞相為何會問起這個問題,“大人與丞相之事,乃是國家大事,豐如何能得知?”

諸葛亮見他如此說,再看他一副蹁躚公子的模樣,很明顯挺看重此次的見麵,不由地在心裡就有些荒謬:李嚴那般人物,是怎麼教出這麼一個溫潤君子般的李大郎?

“那馮明文乃是因為帶人打砸了女閭,故才被吾關押起來,讓他好好反省一番。”諸葛亮笑道,“而似李大郎這般人物,又是如何會想要與他結識呢?”

“馮郎君為人豪爽仗義,乃是錦城眾多公子郎君之首,打砸女閭,亦隻不過是真情真性,如此有情有義的人物,再加上腹有機謀,屢獻奇策,正是吾輩之榜樣是也!”

李豐臉上又出現了神往之色。

諸葛亮哭笑不得,心想腹有鱗甲的李嚴若是得知其子如今這副模樣,也不知會做何感想?

“也罷,我們再等一個人,等他來了就一起過去。”

“卻不知是何人?”

“王國山之子,王王弘化。”

“原來是忠烈之後,那豐亦要結交一番。”

王國山乃是隨先帝東征的王甫,在夷陵之役中陣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