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84章 戰前準備(1 / 2)

蜀漢之莊稼漢 甲青 9107 字 3個月前

趙廣得了令,連忙下去安排。

不一會兒,隻見有一漢軍小校不著甲胄,手無寸鐵地來到隴關城下,大聲喊道,“漢關內候,討寇將軍馮永派人前來,欲傳口信予關內守將。”

城牆上很快就垂下一個吊籃,把人給吊了上去。

漢軍小校得上城牆,但見周圍皆是明晃晃的兵器,曹兵皆是對他怒目而視。

小校挺胸昂然嗤笑道,“吾身無長物,孤身一人,諸君何懼?”

“口齒倒是伶俐。”隻見一個三十歲上下的將軍越眾而出,“莫不成蜀虜皆是如你這般隻會逞口舌的無能之輩?”

小校拱了拱手,“小人奉馮將軍之命,使於貴軍,並無失禮之和上,倒是將軍,開口先辱大漢為虜,未免顯得有些器量不足。”

曹軍將軍聞言大怒,拔劍而出,“你安敢辱我?”

“將軍辱人在先,又何以計較小人失禮在後?”

小校毫不畏懼。

“大魏乃是中國,爾等不過是西垂賊寇,稱之為虜,已經算是抬舉,何來辱你?”曹軍將領厲聲喝道,“既然你說我沒器量,那我便沒器量給你看,來人,把他給我綁起來!”

一聲令下,曹軍士卒一擁而上,把漢軍士卒緊緊捆綁起來。

小校盯著曹軍將領,“兩軍交戰,不斬來使。將軍此舉,不正是應了器量之說?”

那曹軍將軍提劍獰笑而上,“小小蜀虜,徒逞口舌,也敢學他人勸降陣前?”

隻見他一劍下去,小校頓時血濺滿麵,下意識地就是一聲慘叫。

曹將提著滴血劍,問道,“吾劍可比你的口舌利乎?”

小校隻覺得左邊耳朵之處劇痛無比,當下便咬著牙說道,“曹賊,今日你若不殺我,日後我必有回報!”

曹將哈哈大笑,“我本欲殺你,如今這麼聽來,那我便留你一命,看你如何回報。”

“隻求你能長命一些,莫要後悔今日之舉!”

小校牙齒格格作響。

“你不過是軍中一小卒,吾有何懼?”曹將卻是渾不在意,“好了,吾教你如何在他人麵前知禮,你現在可以說說你的主子有什麼口信傳來?”

“轟”的一聲,隴山上的大樹倒下,營中的輔兵們紛紛提著斧鋸上前,割鋸原木,以做攻城器械或立寨柵欄。

趙廣的前軍,隻是先行探好戰場情況,初立營寨,以防關城內的曹賊衝陣。

後頭過來的大軍,要在安排好的地方各自安營紮寨。

或在山穀,或在山腰。

一時間,隴坻人叫馬嘶,十分熱鬨喧嘩。

馮永回到大帳裡安然而坐,捧著諸葛亮所給的兵書仔細,等待關城的消息。

當他看到“樹葉強大,比居同勢,各結朋黨,競進憸人,有此不去,是謂敗徵”這句話時,盯著“憸”字看了半天,撓頭想道這個是什麼鳥字?

想了想,然後又翻了半天《說文解字》,隻見上頭寫著:憸利於上,佞人也。從心僉聲,息廉切。

“息廉切?息廉,息廉,那不就是先聲?”

馮永嘀咕了一聲,然後又在上頭寫了一串符號:xian。

然後又備注上:小人。

這時,隻見侍衛來報,“稟將軍,趙將軍求見。”

“讓他進來。”

馮永點頭。

趙廣大踏步地進來,隻見他滿臉怒容,“將軍,末將奉了將軍之命,令人去關城內送口信,沒曾想那曹賊實是辱人太甚!”

“出了何事?”

馮永放下書,問道。

“那關城守將割下信使的左耳,說兄長的口舌之利,可惜比不過他的刀劍利!”

“叭!”馮永一拍案幾,猛地站起身來,“信使呢?”

包著腦袋的小校進來,馮永果見到他包住左邊腦袋的布都滲著血跡。

“小人見過將軍。”

這小校沒了左耳,臉色卻是坦然,抱拳昂然而立。

“真壯士也。”馮永看到此人視疼痛如無物,先是讚歎了一聲,然後又關心地問道,“你臉上的傷尚在流血,如何不讓軍中醫工幫忙止血?”

“回將軍,此乃小人部族之風俗,小人因受那曹賊之辱,故劃麵以發誓,以示此仇永世不忘。”

隻聽得那小校臉上現出憤恨之色,大聲回道。

“壯哉!”馮永大聲喝彩,“沒想到我軍中竟有這等高誌之士,隻是……”

馮永上下仔細打量小校,嘀咕了一聲“隻是我觀你怎麼覺得有點臉熟……”

“回將軍,小人名叫劉渾,北伐前得張小娘子所薦,蒙將軍錯愛,投於軍中鋒銳營。”

小校說到這裡,又把胸口挺了挺,目光熾熱地看著麵前的馮郎君。

他本就是因為向往大漢文化,這才在各地遊曆。

得聞馮郎君《俠客行》一文,既為馮郎君文采所傾倒,又深為敬仰《俠客行》中的朱亥、侯嬴二位俠士。

雖不敢自比,但亦自謂有諾重逾五嶽之心。

馮永看到這個小迷弟的迷戀眼神,心裡就是一抖。

他這個時候才想起來,這個劉渾是張星憶卻不過韓龍的人情,向自己推薦了一個人,乃是去卑之孫,南匈奴右部鐵弗部小王子,自稱光武皇帝後裔。

劉秀裔孫劉進伯官任度遼將軍,在一次平定匈奴叛亂的戰鬥中被俘,被匈奴人軟禁於獨山之下,娶妻生子。

聽劉渾說,劉進伯有一子叫屍利,屍利有一孫,就是自己的大父去卑,這麼算起來,他應該是劉進伯的五代孫。

去卑當年受詔拒擊李傕、郭汜,保漢天子出長安,乃是難得的忠臣。

如今馮永再一看劉渾這模樣,心裡終是信了七八分。

若無忠義之心,哪來這般慷慨而自昂之意?

想到這裡,馮永親自倒了一碗水,遞到劉渾麵前,“壯士請飲。”

“謝馮郎君!”

劉渾激動之下,竟不呼“將軍”而呼“郎君”,接過碗,一飲而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