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4章 紫刀鐵牛,上將擁旄東出征!【4200(1 / 2)

第634章 紫刀鐵牛,上將擁旄東出征!【4200】

青登的話音剛落,現場眾人紛紛探過頭來。

一束束審視般的目光,落在被青登指著的地圖上。

這個時代的地圖,自然是不能與21世紀的衛星地圖相提並論。

沒有等高線,更沒有3D地形。

不過,這張地圖簡陋歸簡陋,可應有的那幾項東西——交通道路、重要據點的分布、山脈走向等等——都有在其中很好地標識出來。

放眼望去,即使是完全不懂軍事地理的人,在初見伊勢的周邊地形,以及從中穿過的那一條條交通道路後,也能一眼看出此地具備著多麼高的軍事價值。

伊賀坐落於京都的東南方向,位處上野盆地一帶,四周高,中間低。

京都的東南邊是重重疊疊的山巒、丘陵,過了一山還有一山,過了一丘還有一丘。

談起伊賀,“伊賀忍者”是繞不開的話題。

伊賀與甲賀同為日本忍術的發源地之一。

在群雄割據的戰國時期,曾一度湧現三十多個忍者流派,其中最有名的當屬伊賀流和甲賀流。

最初的伊賀流忍者,隻不過是一個占山為王的割據勢力,俗稱“伊賀眾”。

在織田信長稱霸京畿後,與獨立王國無異的伊賀眾便自然而然地成為了其眼中釘。

終於在1578年至79年間,信長給次子織田信雄下達了討伐伊賀的命令。

然而……麵對橫峰側嶺、國土全部堡壘化、全民皆兵的伊賀眾時,織田軍的第一次伊賀征伐,在付出極大的代價後失敗了。

對於這樣的結果,信長大為惱怒,在1581年再次出動大軍,精銳儘出,從四麵八方入侵伊賀。

在又付出極大的代價後,總算是徹底終結了伊賀眾的抵抗。

就連打遍天下無敵手的織田軍,在主場作戰的情況下,都在伊賀碰了一鼻子的灰……可想而知,這片區域的地理形勢有多麼險要。

坐落在盆地裡的伊賀,是這一大片山區裡屈指可數的地勢較平坦的區域。

如此地形,注定了會有諸多交通線彙聚於此。

在伊勢起兵的賊軍若想進攻京都,伊賀乃必經之地。

隻要占據了伊賀,賊軍便能擁有極大的自主權。

伊賀與京都之間,夾著一大片峰巒疊嶂的群山。

大體而言,從伊賀前往京都,共有南、北兩道可供選擇。

這兩條道路各有優劣。

走南道,進攻隻有區區一萬石高、實力很弱小的柳生藩。

柳生藩的前方,便是有很多鹿的古城奈良。

攻下奈良後,就可以順勢向北,一路暢通無阻地直取京都。

南道的路程最短,須占領的戰略據點也很少,隻要將柳生藩和奈良攥在手中,京都的南大門便洞開了。

隻不過……奈良可是曆史比京都還要悠久的古城。

論繁榮度和堅固程度,奈良雖比不上三都(江戶、京都、大阪),可也絕不是任搓任揉的“豆腐”。

就憑剛剛草創的賊軍,要想打下奈良,可不是一件易事。

走北道,得先攻下位處伊賀上方的甲賀。

占了甲賀之後,就可以進入東海街道,沿著交通便利、途中有諸多補給的東海街道,一路向西進攻,陸續攻下草津、大津,然後兵臨京都。

北道的路程很長,可優點是有東海街道可作憑依,行軍與補給的壓力大減。

從理論上來講,除了南、北兩道之外,還有一條道可走,那便是走中道——直接橫穿夾在京都和伊賀之間的群山。

隻不過,這就跟“兵出子午穀”一樣,都是隻能存在於紙麵上的軍事構想。

橫亙在京都與伊賀之間的那片群山,基本……不,根本就是一片未開發地帶!

舉目望去,到處都是原始森林,連條像樣的路都沒有。

就憑這稀爛的道路狀況,以及賊軍的組織能力……若是強走中道,其行軍速度勢必會慢如烏龜。

青登啥都不用乾,隻要率領新選組堵在他們出山的地方就好。

等到賊軍慘兮兮地走出群山了,青登直接一個無腦衝鋒,一波就能帶走這幫疲憊不堪的衰兵弱卒。

所以,中道是不必考慮了。

當然,賊軍也可以選擇繞開伊賀。

可這樣一來,就得繞非常遠的路。

遍觀整片京畿地區,除了大阪平原和京都盆地之外,其餘地方都是險峻的山地,能走的道路本就很少。

賊軍若是選擇繞開伊賀,則須穿過大半個京畿,才能抵達京都。

如此,不僅耗時良久,而且還犯了“將自己的屁股暴露在敵人的兵鋒之下”的致命錯誤。

屆時,以伊賀為進攻基地的青登,完全可以憑著四通八達的地利優勢,直接出兵截斷賊軍的補給線,或是更進一步,直接快速閃擊賊軍的側背,大破之。

總而言之,所謂的“兵家必爭之地”,莫不如是。

幕軍……不,青登與賊軍的勝負手,就在於“伊賀的歸屬”。

伊賀被前者所控,主動權就在青登的手上。

伊賀若丟了,那可就麻煩了。

當眾人的目光集中到他所指的位置後,青登緩緩道:

“將戰場選在伊賀,不僅可以有力地攔截賊軍,而且還能占據壓倒性的地利,以彌補兵力上的不足。”

用專業的術語來講,這叫做“戰場寬度很窄”

用通俗的話來講,那就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在伊賀開戰的話,擁有上萬兵力的賊軍根本就沒法在這種險峻之地鋪展開來。

說到這,青登滑動手指,指尖從“伊賀”移到“京都”。

“用半日的時間集結軍隊、調備物資,明日一早就揮師進軍!”

“走用時最短的南道,經奈良、柳生藩,直抵伊賀。”

青登的指尖在地圖上畫出一個“L”字形。

“在伊賀築城,然後以逸待勞!”

日語裡的“城”與漢語裡的“城”,並非同個意思。

後者專指“城市”,而前者主要指“城堡”。

也就是說,青登口中的“築城”,用現代的大白話來講,就是“築造野戰防禦碉堡”的意思。

戰國時代的豐臣秀吉,曾立下一個不知真假的重大軍功——“墨俁一夜城”——它並不是指豐臣秀吉在一夜之間建起了一座城市,而是指他在一夜之間建起了一座簡易的野戰堡壘。

“本軍不缺少敢於衝鋒陷陣的勇士,卻唯獨缺少能夠用來偵察敵情、追殲敵軍的騎兵,以及能夠展開遠程攻擊的弓兵和鐵炮手。”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