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36(1 / 2)

“滅趙?”聽著李曦這句,嬴政重複著輕念一句,語氣之中含帶兩分反問味道,咀嚼著這和他意想之中有些差彆的的兩個字,丹鳳眼中帶上淡淡的探究之色。

“是。”聽到嬴政話中的反問之意,李曦應了一聲。

隨後便聽到嬴政道:“神女之觀點,倒是和此前尉繚與寡人所諫的政策截然相悖了。”

李曦抬眸,反問道:“尉繚大人說的可是先行滅韓?”

伴隨著站在一邊的玄衣少年君王微微頷了一下首,李曦聽見嬴政道:“韓國是為六國之中最小、亦是最弱小的國家,先滅韓,是最容易達到的事情。”

“的確。”聽到他這句,李曦先是應了一句,“韓國確實弱小,地境又最為狹小,六國之中,唯獨韓國,想要對其發兵滅國,毫無反抗之力,不過覆手間可輕而易舉做到,但,”

說到這裡,她的話音忽然間一轉,而後繼續道:“也恰恰是因為如此,韓國弱小,而羸弱不堪,打下一個羸弱、在我大秦銳士的進攻之下毫無反擊之力的韓國,並不值得驕傲。何況也正是因為韓國弱,故此其他大國同樣也會對韓虎視眈眈,隻不過為了不輕易打破天下局勢,沒有任何一國敢輕易的對韓國妄自動手,天下各國彼此間都心知肚明,意欲先滅韓國者,必當成為眾矢之的。”

“我秦國的確可以直接滅韓,可木秀於林,風必摧之,當秦韓滅之後,必定會引來天下間的驚懼,人人自危,以免下一個被攻打的是自己,彼時天下山東列國餘下的五國當再次複刻兩年前的五國合縱攻秦之事。”

“即便我秦國不會畏懼他國聯合合縱,可是這般無意義的消耗終究非長久之計,同樣也是會打亂秦國劍指天下的計劃。”

韓國這麼大一塊地理位置完全是被其他國家給包圍,弱小又沒有什麼保護自己的能力的肥美的小蛋糕,之所以能夠平平安安的留到現在,是天下間所有人都對它不心動,不想吃它嗎?歸根到底還不是因為天下“七雄”的局勢不能夠輕易打亂。

一旦韓國沒了,那麼對韓國發兵滅國的那個國家,將會是其他所有國家群起而攻之的那隻會被槍打的出頭鳥,雖然說如今秦國的軍事實力在天下列國之間是毫無疑問,當之無愧的第一,而之前在嬴政繼位第三年的時候趙、魏、楚、韓、燕這五國進行合縱攻秦的結果也是大敗。

可那場戰爭終究大家的目的不是為了滅秦,而是看不慣秦囂張已久,想要從秦國身上咬下點肉來,結果反而被打的隻能從自己身上割下點肉來安撫強秦,以免自己身上損失的肉會更多。

但是如果秦國要發病滅韓,那麼則就不一樣了,到時候餘下的趙、魏、齊、楚、燕五國再一次進行合縱,其結果就一定是為了要個秦死磕,把秦國給弄死的目標去的——因為秦國不滅,那麼剛剛才滅了韓國的秦國下一個要滅的肯定是他們當中的某一國,而之後愈發過分,乃至欲圖滅掉所有國家,稱霸天下。

而所謂重利之下出莽夫,秦國的流氓行事作風早就是讓天下列國所看不順眼,一直想要乾掉它,蠶食它,但是又誰都打不過它。但是如今滅韓這件事卻是給了他們一個不得不和秦國拚命的理由——他們不搞死秦國,那麼秦國就要搞死自己。

所以在這樣的信念之下,餘下的趙、魏、齊、楚、燕五國曾經想要從秦國身上虎口奪食的念頭就會變得前所未有的強烈,不顧一切代價的來搞秦。

自然秦國到時候在五國這樣的背水一戰的強烈反撲之下,到底是勝是敗暫且還是兩說,可即便是方向比較好的那一個答案,對於秦國來說也並不劃算。

在長期作戰之下,防守的那方總是要比進攻的那一方限製更大,桎梏更多,壓力亦是倍增,而後勤方麵也是更容易斷開,補給不上,也就會造成巨大的徒勞消耗,虧損國力。

即便是最後打了勝仗,將前來合縱攻秦的五國打的敗退回去,可在此次戰役的影響之下,屆時秦再想滅山東六國中餘下的五國,那就又是一個長期,要不斷拖延時間線的事情了。

可如果是先發兵滅趙的話,那麼情況則不然——

“反觀趙國,”李曦繼續道:“就是因為趙國在列國之中,一直都是軍事強橫的代名詞,也是自我秦國愈發強橫以後,唯一敢硬打秦國的國家。即便趙國如今因為此前的事情也開始沒落,但終歸在天下間的餘威猶存,所以我秦國才該拿趙國開刀,震懾六國,威震四海。以此昭告天下人,我大秦統一之決心。凡擋路者,殺無赦。”

“何況我秦國以素來都與趙國有所怨懟,自王上先祖昭襄王時期的長平之戰以來,秦朝二國之間本就結下了不可和解的矛盾,雙方的子民皆怨恨彼此國家。這一點想來王上也應當是深有體會的。”

由於當初呂不韋投入重金一路疏通關係將贏異人給撈了回國,以至於嬴政自幼、不更加準確的來說應當是出生起就在趙國位質子,趙人恨秦人,他那時在趙國所經受的苦難是非同一般的多,而這是要算往遠了說起的事情,稍微近一些,隻單說這兩年間的話,趙王也是不斷的在嬴政雷區上瘋狂跳腳蹦迪。

“便是昔年不論,隻提目下,兩年前趙王聯合魏、楚、韓、燕四國的大王五國合縱,共同舉兵攻秦,一年前趙王不忿合縱慘敗,特此暗中傳召本守邊境之地的李牧回國,領兵再次伐秦,這一樁樁一件件,無一不是在進行挑釁。”

“所以依我之見,”李曦桃花眼看向嬴政,目光灼灼,銳利難擋,“比起殺雞敬猴,我還是傾向於殺猴震懾所有的雞,以至於讓他們再不敢輕舉妄動。這天下間,唯有弱者才會向更弱者揮刀,而強者向來無畏於其他強者,因為他們遇強則會變得更強。”

在戰國末期的時候,秦國趙國兩國就是其他國家眼中的兩條瘋狗,他們全部樂見其成看到秦趙雙方撕逼,但自己對於這二者的打架又唯恐避之不及,心中擔心傷及到了自己這個“池魚”。

所以若當秦滅趙國,那麼天下列國雖然同樣也會心生畏懼,可這也隻是心生畏懼,而不會像滅韓那樣做著瘋狂反撲,無一不夾起尾巴做人。

換而言之,即便是他們想要反撲,可是韓國的軍事能力如何能夠與趙國的軍事能力相提並論?五國合縱,將趙換作韓,那差的可不是一丁半點的戰鬥力,韓國的短板太過,直接會成為新的突破口。

而先滅趙暫存韓這件事情,除開戰爭要消耗的軍事方麵的考量之外,也還有另外的一點,那就是……

李曦道:“韓國與他國都不一樣,韓國有韓非,如今他已事秦,王上若是這時要發兵滅韓,隻恐留住這位大才。”

嬴政當初把韓非弄到秦國來,是正經的花大代價的——趙、魏、楚、韓、燕五國合縱攻秦,其餘四國無一不是紛紛割地又賠款,但是唯獨韓國沒有,因為嬴政把那些韓王要賠償的東西都給換成了隻要韓非一人。

可如今這人還沒用太久,韓非的才能都沒有發揮出多少,這要是在這個時候把韓國滅了,雖然韓非已經對韓國死心,可滅韓國一事,韓非如何能夠不心灰意冷?

畢竟無論怎樣說,韓國終究是韓非出生的母國。而他,是韓國宗室子弟。

而且要說起有大才者,韓國可不單單是隻有韓非一人……

李曦越講邏輯越加清晰,“待到日後,韓國還會再出現一位才能卓絕的大才,此時他的名字我還不便於王上細說,但此人在未來會被人尊稱為——謀聖。”

她抬眸望著嬴政,問道:“一個法學出眾的韓非,一位深有遠謀的謀聖,試問王上,如此兩位國士大才,難道不值得王上暫且擱置韓國的國土嗎?”

而至於說秦有吞並天下之野心,即便是暫且推遲,但是待到最後終究也還是要滅韓國一事,韓非會受影響是早晚都無法避免的事情?

聽到蒙恬忍不住的對此發問出聲,李曦輕笑一聲,道:“待到他日山東諸國儘滅以後,弱小如毫無抵抗我秦之力的韓國,如何能夠不主動投誠?到那時韓國由韓王自發獻上地圖,而非我大秦出兵滅韓,韓非這一出身於韓國宗室人才自然也留得住。”

韓非本來就被韓王給搞得對他心灰意冷,到時候再發生上這麼一起韓王親自為秦國獻上韓國的地圖一事,韓非就是心中有怨,也隻會去怨韓王,因為這是韓王自己的沒用於不爭氣。

這般轉移嫁接仇恨,韓非那邊無論如何都恨不到秦的頭上。而同樣韓國貴族出身,曆史上漢王能夠謀得寶座,他鞠躬至偉,必不可少的身為未來謀聖的張良也自然不會再恨秦,以至於再衍生出後來的張良刺殺嬴政一事。

——因為韓國沒了這件事情全程他就是和嬴政沒有什麼關係,而是韓王太廢物啊!

如此,韓非和張良這兩顆韓國最上等的水靈白菜就都可以考秦國的編製,成為秦國的公務員。

哦,不對,真的到了那時候,就應該叫秦朝了。

李曦就是想要天下人才都儘歸於秦,所有的有才之士都為嬴政打工做事,雖然縱觀以前的曆史上秦國的人才多來自魏國,可不得不說,到了這個時期,魏國的確是沒什麼特彆好的苗子,注冊就送SSR的大魏抽卡遊戲已經破落,從今以後,在這件事情上還是得看韓國才是。

而韓國也的的確確是在今後很能夠盛產人才,完美的交接了前身大魏抽卡遊戲的良心。隻不過韓國的人才不是生產在這個時期,而是要往後個幾百年,到了漢末的時候才是最深程度的體現——因為三國那會生產人才的大郡,名士抱團而居的潁川,在戰國時期就是屬韓國的。

至於等到其他國都儘誅以後,韓王是不是真的會直接就投降而不再做其他考慮?

曆史上到最後就是齊國都直接投降了,何況是韓國。換句話來說,如果韓王他真的有那麼硬氣的骨頭,有點真正實打實的本事,現在韓非也不該是在他們秦國,而是在韓國實行著“韓非變法”進行改革圖強才是啊。

聽著李曦的一番話下來,嬴政從另一邊走過,將塌上爬著自己玩的棕棕隨手往旁邊一推,坐下,聽這句話的意思是被李曦的理論給說服,問了句,“既如此,有為何不勸寡人攻魏之事了?”

隻聽李曦的這一番話,就能夠從她的話中感受得出來,她之前之所以打算去王庭之前是想要去說通嬴政由攻魏轉而打趙,直接就把趙國往死裡打的。但是她剛才說了這麼多,卻唯獨沒有提到,為何一下子就在距離王庭臨門一腳的時候轉變了想法,就這樣子讓攻魏這件事變作為徹底的定數。

聽到嬴政的這句,李曦回道:“因為就是忽然間想起,先攻一次魏,對於之後的打趙有利而無害。”

魏國的先天地理條件其實與韓國並未相差多少,同樣都是國土被其他幾國給包圍在內,甚至在某種程度上而言,魏國還要比韓國更加慘傷一些,因為韓國也不過是被楚國秦國與魏國三國相並,但是魏國卻是徹徹底底的與燕國這個苦韓之地以外的國家在東西南北各方向都各有所銜接。

所以也就是說秦國想要打魏國是很是方便,直接出了家門,長驅直入就打了,不需要再搞什麼其他的彎彎繞。

不過這倒不是這件事情的本質原因,真正的一點在於……這到底還得再先提一下趙國相鄰的國家。

趙國所相毗鄰的三個國家,分彆是秦,魏,齊,和同為邊境之地的燕國。

而與之相接壤的關係最為密切的自然是魏國。

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之下,秦國想要攻打趙國,一舉對趙發兵滅國,那麼事先先打殘與趙相鄰近的魏國,毫無疑問這對於之後的打趙是非常有利的事情,所謂唇亡齒韓,魏國半廢了以後,在之後的滅趙過程之中,魏國就不能夠再對受到秦裹挾攻擊的趙施予援手,畢竟魏都已經自身難保,自然無力再兼顧趙國。

此可算為本次攻魏的最大目的。

而至於餘下的另外兩個與趙國同樣相毗鄰的齊國與燕國是否絕不會對於秦國要滅趙之事袖手旁觀,就眼睜睜的看著請把趙給滅了。

對於這一點是完全沒有什麼擔心的必要的。

當初在姬丹質於秦國時期,由於對李曦與嬴政之間的關係和睦一是問題完全想歪到十萬八千裡之外認為兩人不和,所以姬丹跑過去找李曦對她畫大餅——你看嬴政都對你這麼差的不如來燕國吧,來燕國以後我讓你當國師啊,以後每天吃香喝辣,於是意識到他對自己與嬴政之間的誤會這一點的李曦乾脆就進行反向畫了個大餅,把好好的小夥子給忽悠瘸,讓他以後去打匈奴開疆拓土、擴增燕國領土,以此“富強”燕國國力。

之後又和嬴政一起做戲,當著外人的麵對向為姬丹求情送他歸燕,讓姬丹以為他能夠回國是李曦的傾力相助——心中深感李曦是一心為他著想,於是在回國之後就趕忙勸說他那不靠譜的父王,按照李曦曾經所和他說過的其根本就是把他和他們燕國給當成大工具人的本質還是為了嬴政的提議,去打匈奴。

姬丹這個人的口才還是不錯的——想想曆史上荊軻被他搞的甘願赴死以身刺秦就能夠猜想的出,此人的說話的藝術修習的非同一般,而他爹燕王喜又不是什麼靠譜的君王,腦子也不是很好的那種,想他在曆史上能夠乾得出來在長平之戰以後雖然損失慘重,可趙國那些個名將們一個兩個都還在的時候就直接頭鐵硬莽——還是自己親自領兵頭鐵硬莽上去,想要薅趙國的羊毛,結果被打成傻逼,最後還是英國當初苦苦勸諫他不要親自去的大臣給收拾的爛攤子。

而被打成傻逼之後,他還不吸取教訓,幾年以後卷土重來再次打趙,試圖一雪前恥,然後再一次的被打成傻逼,就知道腦子多少有點兒問題。

所以在姬丹的忽悠之下,燕王喜沒什麼意外的就這麼被忽悠瘸了,直接就派兵去開始打匈奴,而且還是又一次的親自領兵打仗……反正李曦在聽到這件事情的時候,心中是蠻憐愛那些燕國的大臣的,有這樣一個不讓人省心的主,這得是少活多少年啊。

……尤其是本身要帶兵打仗的將軍有了燕王喜這麼一跟著,除開自己本身要統兵打仗的事物之外,還要再行負責保護好燕王喜這位大王,直接就將他的打仗難度係數增加了一個等級。

不過這都不是要緊的了,畢竟燕王喜乾的傻逼事兒越多,對於嬴政來說就越是好事——燕王喜直接把自己給作死了,也就省得嬴政再去讓人打了,秦國直接坐收漁翁之利,省兵省力。

這件事情的關鍵要素是在於燕國現在正在對外攻打匈奴,所以對於中原境內所發生的那些事情無暇分心搭理,所以對於秦國攻趙一事造不成什麼影響。

而另外的一個同樣與趙國臨近的齊國的話,如果齊王真的要出兵參與此事,李曦心中倒是求之不得。畢竟,

——她惦記著臨海的齊國之地那可不是一天兩天的了。

何況就算是不提這一點,單單是從軍事情況上來進行分析,秦國公趙並不在乎這之間是否會參與進來一個齊國,因為如果是隻有齊國一國來妄圖額外進行乾涉的話,秦國未嘗不能夠以一打二——在戰國末期的時候,齊國是真的沒有什麼存在感,和當初昭襄王時期的那個與秦國並稱為東西二帝的齊國已經不再是一個東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