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章 祝橋梁(1 / 2)

在孫大慶的幫助下,養殖技術在東州府的民間傳播得很順利。也證實了果然是有需求就有市場。

百姓們學會了這養殖技術,以後哪怕自己走了,當地的百姓也能多一個營生。

養殖技術傳播的同時,謝來也沒忽視了農業。

畢竟農乃國本,也是百姓立身的根基。種地還是很重要的。除了教百姓肥田之外,謝來組織的那些種地的老農們也整理出了許多適合東州本地種田的好法子。

謝來將這些法子都收錄在冊,還給了他們試驗田,讓他們改進方法,驗證這些種田的方法。

而且還在東州民間宣傳,但凡是能獻上種田良方的,都能得到獎勵。或多或少,隻看對增收效果的如何。

開始的是,老農們還擔心自己不行,也怕官府要求高。

但是有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之後,大家才知道,原來自己平時種田中的一些經驗,還真能用得上啊。

這種地又不是什麼特彆的技藝,不存在藏著掖著。

好些老農本就已經年紀大了,乾不動農活了。如今又得了賺錢的法子了。讓自家年輕人送自己去了縣裡,然後去縣城新成立的農業社裡麵去售賣自己的經驗。

這些人口述,有專門的小吏來記載。

縣令們知道知府大人的喜好,自然對這事情十分的上心,但凡來獻上良方的,都沒讓人白跑一趟。

如此收集了月餘,謝來案頭已經堆積如山了。

祝橋黑著臉,咬著牙,將這些東西讓人搬走,然後去找人整理。

他忍不住問道,“大人,真有用嗎?”

謝來道,“你可彆看不起這些老農,乾了幾十年的老本行,就是再不聰明,也能知道一些尋常人不知道的事兒。何時播種,何時施肥,如何挖坑,那都是有講究的。”

祝橋佩服道,“大人竟然如此懂得農事。”

謝來道,“這有什麼。當年我母親為了讓我們兄弟幾個成器,給我大哥出的難題就是如何增加畝產。我大哥也是找了一群老農指點,深耕細作,果然完成了任務。對我們而言,增加畝產隻是一點數據,但是對百姓來說,那是實實在在的口糧。你日後若是當官也要記著,農家無小事。你若是能讓治理下的百姓吃飽飯,百姓就要當你是好官。”

祝橋受教,默默的記住了。

整理這些資料也需要時間。

好在東州府好學問的人有限,但是讀書人還真沒那麼缺少。至少能承擔起東州府的運轉。

謝來也給一些貧窮的讀書人提供了工作機會。讓他們半工半讀。不會因為貧窮而斷了讀書的路。

抄錄整理這些農家書,就是這其中一項工作。

這些讀書人並不知道大人弄這些做什麼,隻是在日複一日的抄錄中,腦子裡也不由得記下了許多關於農事的知識。

他們此時還不知道這無形中對他們的思想產生了什麼影響,隻知道這活能讓給他們買得起書,交得起束脩。

這些關於種田的相關資料整理成冊之後,謝來就給這本書取了個名字,叫做《東州農事學習手冊》。

這手冊還挺細致,以東州目前的主要農作物作為分類標準,然後寫了如何選種,播種……等相關的知識。

這其中的知識都是找了農官去這些老農的家鄉去打探過的,確保他們家平時種地確實比旁人家要好。

又請了經驗豐富信得過的農官來選擇一些比較通用的法子。

最後這些手冊請人抄錄了,以鄉裡為單位,每個鄉裡一本。讓當地的裡正負責給本村人講解。

於是很長一段時間裡,各地鄉裡祠堂門口,經常有人在講一些農業相關的知識。

許多年輕漢子還真是對這些一知半解的,隻知道學彆人種地。

聽了講解之後,醍醐灌頂。

“這種地原來這麼講究啊。”

“之前官府花銀子,可就是為了做這個什麼書冊。都是給咱們農人做的。”

“信得過嗎?”

“當然信得過,謝大人還能騙咱們?官府花銀子從彆人那兒買的法子呢。”

裡正講完之後,口乾舌燥,“大人說了,要是大家信不過,我家先種一塊試驗田給大家看看的。就是以後你們要勤快點,種地的時候都來學學。”

有漢子道,“裡正,要是你家田地種不好咋辦?那不是虧了一季度的糧食嗎?”

裡正老頭兒笑道,“大人可比你們心疼老漢,要是這一畝試驗田虧了,補給咱。不過這種事兒不可能,農官經常要來看試驗田的情況呢。”

又有村民問,“如今縣裡竟然如此花心思。”

裡正道,“你道他們是為何如此重視,那當然是知府大人有獎賞了。若是真的增產了,那是要提拔縣令大人的。”

“知府大人竟然對咱們農民的事兒這麼上心啊,種地的事兒他也管。真是和咱爹娘一樣了。”

大夥兒都哈哈哈的笑了起來。

還真是父母官。

在忙碌的東州府,時間就過得特彆快。

從開年風風火火搞建設,到年中管理農事,很快天氣就開始轉涼了。

謝來如今倒是不擔心彆的事兒,就是擔心水壩,還有修路的事兒。

他知道,此地得留個信得過的人,日後要是自己真的走了,還有人來接收這些工作。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