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芬奇知道海蒂有顧慮,他也不確定她到底是否了解這些。
——可這個人甚至能憑空造出藍色,似乎什麼都懂一點,真的不會這些嗎?
他小心地取下了裹屍袋,行了一個禮,然後開始研究手腕和手肘的構造。
然後就懵了。
動手之前感覺基本上什麼都懂,可真的下手時反而腦子裡一團漿糊。
劃開皮膚之後全是黃色的什麼東西,也看不到什麼筋骨。
海蒂等了很久,半晌才開口道:“這個是脂肪。”
對方瞬間抬頭看向她,眼神裡仿佛寫了六個字——你果然懂這個!
她歎了口氣,在兜裡掏出新做的手套,拿了把小刀開始給他解釋其中的構造。
“這個叫肌腱。”
“看見這個了嗎?這是肌肉。”
達芬奇把隨身帶的筆記本掏了出來,開始對著這兒畫內部的構造。
他這個時候反而運筆又準又快,沒有任何猶豫。
海蒂並不算很熟這個,但也不能算門外漢。
她參與過的事情太多了。
國債的募捐,飛機的設計,無線通訊技術的跳頻創新——還有她自己的整容手術。
那時候自己已經不年輕了,一度被媒體們冷嘲熱諷。
在醫生們都不敢動刀的時候,她做足了功課去見了醫生,指著自己的手肘和耳後道:“從這裡開始幫我拉皮,我來教你們怎麼做。”
後來?
後來好些影星都衝來了醫院,指著牆上的照片說:“我也要照著她那樣整!就整海蒂那個樣子!”
“看這個。”她微挑了一截白色的東西,解釋道:“這是神經。”
“我有個問題,”達芬奇在旁邊研究著斷層的細節,皺了眉頭道:“我感覺這個血管……有區彆,而且一個顏色明,一個顏色暗,你懂這個嗎?”
海蒂略有些詫異:“你不知道靜脈和動脈的區彆嗎?”
他也頗有些詫異:“那是什麼?”
“那心臟的構造呢?”
“你見過人的心臟嗎?”
好的,懂了。
這就是蒙昧又不開化的中世紀。
“我讀得解剖學書上說,血管都是一套的,沒有什麼區彆。”達芬奇湊近了看不同的顏色,認真道:“但我感覺那本書上問題很多。”
“教會現在不是不允許解剖嗎?”海蒂忽然感覺自己抓住了什麼重點:“那解剖書是怎麼來的?”
“他們會解剖猴子啊。”達芬奇似乎並沒有感覺到什麼問題:“人和猴子的構造難道不一樣嗎?”
海蒂深呼吸了一口氣,把刀麵上附著的脂肪擦的乾乾淨淨。
“來,我帶你看看真心。”
作者有話要說: 【本書無血腥/惡心/獵奇描寫,科學歸科學,KY/拉踩/引戰評論麻煩手動舉報。】
不是作者重口味OOC寫崩了,曆史上他真的就是個解剖狂魔= =
達·歐洲解剖第一人·芬奇(並不是
而且文藝三傑好像都剖過大體老師,具體要查證一下,米開朗基羅應該也是解剖狂魔,他在市政廳底下剖了好些……
而且達芬奇好像就是第一個提出靜脈和動脈區彆的人。
下一章不會往惡心的方向寫,也不會有恐怖氣氛的渲染,再說一次科學歸科學。
【1月25日存稿手記】
文/邵池2017-12-12 來源:丁香園
1. 解剖猴子的蓋倫
(Cudius Galenus,129-199AD)
最開始,歐洲各大醫學院所教授的解剖知識,都是來自於古羅馬醫學家蓋倫的著作。
但要知道,在長達一千年的中世紀時期的大部分時間,歐洲的主流信仰天主教會是不允許解剖屍體的。
所以蓋倫並沒有解剖過人體,他的解剖學著作,是基於對動物的解剖學分析,主要集中在豬和靈長類。
在當時,這些當然是無與倫比的。但畢竟人和動物的身體構造有許多不同,蓋倫的解剖學結論不可避免地存在大量錯誤。比如他認為心間隔上有小孔,血液能通過小孔往返於心臟左右兩邊……
不過,由於禁止解剖屍體的條例,這些錯誤被一成不變地傳承了一千多年,也導致了醫學進展的長期停滯。
2. 偷偷解剖的達芬奇
(Leonardo da Vinci,1452-1519)
當然,曆史上醉心於醫學研究,甘冒禁令偷偷解剖屍體的學者從來沒有斷絕過,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達芬奇。
達芬奇至少解剖了30具屍體,並留下了豐富的手稿。不過由於太出名了,以至於當時的教皇利奧十世特意對他頒布□□,禁止其再解剖屍體。
然而宗教終究不能阻擋科學發展的腳步,從中世紀後期開始,歐洲各地開始逐步解禁解剖屍體,允許醫學院使用死刑犯屍體進行解剖教學和研究。
3. 橫空出世的安德烈·維薩裡
(Andreas Vesalius,1514-1564)
隨著解剖實踐的增多,越來越多的學者發現蓋倫的教科書充滿謬誤亟待修整。
在這樣的背景下,必然會有一人在解剖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維薩裡就成為了這個名垂青史的人。
1537年,年僅23歲的維薩裡就成為意大利帕多瓦大學的外科和解剖學教授。不過維薩裡不僅在學術上頗有成就,在其他方麵也頗“頭腦靈活”。
他開創性地把解剖學課放在演出戲劇的圓形劇場裡進行,並且麵向社會公開售票,每張票價相當於現在100~200元人民幣,所有人隻要買票就能進來聽課。
據記錄,最多時有超過四百名觀眾湧進劇場來觀看他的解剖課,維薩裡也因此收入頗豐。
而後來維薩裡的開山巨著《人體的構造》的封麵,用的也正是他在劇場講課的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