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吃攤的設計,宋桂蘭花了不少的心思。
在公社開廟會那次算是個實驗,她知道,要是在縣城的市場裡擺攤子長期賣小吃,那種土灶是遠遠不夠的。
小吃攤子,最起碼要看起來是乾淨利索的,弄得不利索,誰會來吃呀?
所以,用土灶是根本不行的,起碼是要是青磚壘的。
青磚不是稀罕物,在縣城就能買到,沈河還弄來了一袋子的水泥。
用磚頭壘好了灶台,再用水泥給造麵兒摸平了,這樣一來,就乾淨立正多了。
灶台是正月十三就弄好了的,晾乾了,到正月十五也能用了。
依舊是兩個鍋,用來加熱燉肉好炒丸子。
兩個國之間是操作台,上麵碼上乾淨的木板,看起來更是衛生。
用來裝食物的器具,菜板子等物品,也都是提前買的新的。
灶台後麵也打了個架子,架子上整整齊齊的放著一些備用的餐具,食材等東西。
架子上也防著一個招牌,是小吃攤子的名字。
本來宋桂蘭也想跟著布攤子一樣,叫沈記小吃。
但是後來她一想,這個攤子的主力是她跟宋秋芝娘倆,沈家的男人們也插不上手,幫不了多少忙。
所以,小吃攤得放上她和宋秋芝的名字。
不過呢,在做這個決定之前,宋桂蘭也怕另外兩個兒媳婦有意見,還是提前跟大家商量了一下。
對於宋桂蘭的這個想法,全家上下沒有不支持的。
不用“沈記小吃”這個名字也挺好的。
沈記布莊已經有了沈記的名頭,小吃攤子再放上“沈記”兩字兒,也是有點太紮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