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番南下,財物、男女、糧草自處之,但必要砍下魏嗣王李懷仁頭顱!”
夷男心裡苦笑不已,數年前在顧集鎮外見到的那個青年的容貌在腦海中閃過,他也沒想到,自己率軍離開之後,頡利可汗會那樣慘敗在對方手中。
去年的涇州一戰夷男也聽說過,兩位可汗再次攜手,還是遭到了一場慘敗,也難怪都布可汗與突利可汗寧可分裂,也必要殺此人。
“可汗真是好手段。”夷男深吸了口氣,其實他是不想參與這一戰的,他隻想坐看大唐與突厥大戰,幫著突厥擊敗唐軍,對薛延陀也沒有什麼好處,阿史那一族再次蓋壓草原,薛延陀部落更難以立國。
相反過來,如果援手唐軍擊敗突厥,很可能可以迅速立國,但夷男也並不想這麼做……如此強大的中原帝國,難道不會將手伸進草原嗎?
所以,夷男更希望的是坐山觀虎鬥,他甚至特地遠遠的躲到了鬱督軍山,就等著大唐與突厥兩敗俱傷。
所以,當大唐的黃門侍郎崔明乾與駙馬都尉喬師望攜帶冊書、鼓纛而來,欲冊封夷男為真珠毗伽可汗,並許薛延陀部落建立汗國的時候,夷男遲疑不定。
事實上,在崔明乾、喬師望遠道而來之前,都布可汗遣派的使者早就抵達鬱督軍山,日夜勸說夷男起兵南下。
就在夷男準備一直拖下去的時候,都布可汗遣派的第二批使者到了,來的是東突厥執失部酋長執失思力。
執失思力抵達鬱督軍山後,未去見夷男,猝起舉刀,將大唐使者崔明乾、喬師望以及數十隨從一並斬殺。
數年間,大唐先降服吐穀渾,後數敗突厥,前後三位可汗都慘敗而歸,可以說如今的大唐已經是軍威極盛,難道能容忍遣派的使者就這麼死在漠北?
更彆說死的還是一位黃門侍郎與一位駙馬都尉,一個是博陵崔氏中堅,一個是李淵的女婿。
更何況,就算是前些年大唐與突厥幾次大戰,相互都有俘虜,但都沒有下殺手,而兩位使者現在死了,難道唐皇能容忍?
夷男雖然大怒非常,但卻也無可奈何,權衡之後不得不領四萬精銳日夜兼程南下,抵達涼州後隻用了半日就攻陷了涼州,並與渡河的都布可汗的三萬騎兵合軍。
此刻的都布可汗站在山包上,遠遠眺望南方,視線好似穿越千裡……李懷仁,李懷仁,此次必要殺你。
當數萬大軍殺至長安城外的時候,不信唐皇還不肯砍下你的頭顱!
隻不過那位投信的人背後到底是誰呢?
都布可汗眼神閃爍不定,大唐已然一統中土,更覆滅梁國,擒殺梁師都,難道還有有人意圖顛覆大唐社稷,恢複隋國嗎?
不過此人能在關鍵時刻投書,而且點出了班定遠夜殺匈奴使者逼迫西域投漢故事,顯然有不軌之心。
回到軍中,都布可汗讓侍衛將人提來,這是一個相貌堂堂的中年人,行走坐臥均雅致,顯然不是普通人。
聽見都布可汗的再次詢問,中年人深深行禮,“吾家主人彆無他意,隻有一個請求,且是大汗絕不會拒絕的請求。”
“說。”
中年人恭敬的說:“請大汗砍下唐魏嗣王李懷仁的頭顱。”
都布可汗的眼睛都瞪大了,李懷仁,李懷仁,你的仇人這麼多嗎?
為了殺你,我不惜與突利可汗講和,不惜許諾夷男自建汗國,但居然有人為了殺你,不惜引狼入室,就算長安城被攻破也在所不惜!
本以為我是天下最恨你的人,但現在看來,這廝背後的主人才是!
大變的出現不僅僅是在靈州、涼州,還有其他的地方,比如蘭州,淮安王李神通已經是心神俱裂,
不僅僅是因為鋪天蓋地而來,已經攻下涼州的數萬敵軍,也因為其他的變故。
在斥候回報之後,李神通第一時間收攏兵力,同時遣派使者南下去河州求援……燕郡王羅藝麾下的天節軍,對陣胡人向有威名。
卻不料本應該駐紮河州的天節軍已經不見了……這讓李神通極度的惶恐,既惶恐羅藝可能的動向,也惶恐於自身的處境。
作為一個屢敗屢戰……不,屢戰屢敗,而且還曾兩度被俘虜的宗室將領,李神通本人都沒什麼信心,這位淮安王正在考慮要不要效仿侄兒廬江郡王李瑗直接溜回長安。
嘖嘖,李神通還不知道呢,就在不久前,出任幽州都督的李瑗再次棄城而逃,這時候都已經逃到了黃河邊,就差渡河去陝東道了。
蘭州雖然有三萬唐軍,但如今上下一片大亂,主帥李神通都想跑路,軍心不穩那都是小事了,但還有一個地方比蘭州更亂。
位於關內道與隴右道的交界處,數千騎兵正迅速向東南方向疾馳,軍械閃亮,戰馬良駒,將士雄壯,顯然是一支精銳騎兵。
前方二十裡處,在夕陽的映射下,大震關似乎沐浴在一片如火的殘陽中,但事實上,並不是似乎。
大震關已然門戶大開,烈火正在熊熊燃燒,隴右道往關內道最重要的關隘已然失守,善戰且狡詐的名將羅藝完成了一次完美的偷襲,輕而易舉的拿下了大震關。
雖然知道隴州總管李孟嘗不會不聞不問,但羅藝沒有去理會,而是留下部分兵力,親自率三千餘精銳騎兵迅速南下,隻要過了岐州,就能進入京兆。
現在需要的是速度。
羅藝知道自己沒有其他的選擇,隻能寄希望於太子能夠功成。
此刻的涇源縣內,隴州總管李孟嘗剛剛接到原州刺史張士貴遣派來的信使,是原州百泉縣令李楷,得知突厥已然渡過黃河,即將攻伐涼州、蘭州,一旦淮安王李神通難以抵擋,隴州將會承擔起阻擊突厥的重任。
大變、亂局在這一天同時出現在關內道的靈州、隴州,以及隴右道的涼州、蘭州、河州,但最為重要的大變出現在京兆長安。
在夕陽落下的那一刻,李世民終於驅馬進入了長安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