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章 招募士卒(2 / 2)

如果是單戶的,那麼他肯定是被強征的,那隻要短時間內沒有什麼軍隊占領信都,那他也不會被強征走,自然就不會是我軍的敵人。

至於怎麼處理,那是將來治理信都之人的事,跟劉將軍沒有什麼關係.

畢竟什麼事情都要等到打敗車騎將軍王堪再說。”

張賓聽到褚翜的話,卻對褚翜鄭重的行禮,然後開口道,“劉將軍的確仁義。”

褚翜已經習慣的劉泰的操作模式,甚至這種對占領地區,對當地世家進行抄家,然後果斷把這些抄家所得一部分分給了將士們,一部分拿出來作為俘虜的遣散費用.

當然最重要得還是從當地豪族手中拿到田契,這些會作為跟當地宗族世家交易的籌碼。

而這種田契在戰亂時,交給單戶的百姓是守不住的,能守住的唯一方式就隻有集體力量.

同時當地的世家、豪族、以及強大的宗族這些人手中也有蓄奴傳統。

尤其西晉時期,世家幾乎進入到了巔峰,就算是人口統計時,世家手中的奴仆,也都不計算入正常人口的。

對當地世家來說,在劉泰提出田地換人的建議時,彆說百畝田地,就算是十畝田地也是合算的。

畢竟現在天下大亂,哪裡不都是逃難的人,人本身才值幾個錢。

他們真正在思考的是要不要趁著這一次投資劉泰本身。

比如說直接便是讓自己家裡麵識字的庶子旁支什麼的加入到了劉泰的軍隊中。

大不了自己多捐點錢,能夠一進來就當個底層軍官,甚至劉泰身邊的主薄。

而不是進來當一個大頭兵,畢竟大頭兵又太危險了。

所以,劉泰願意拿出田畝換人的建議,基本上當地世家都是答應的。

並且因為有過了一次操作,對田地價格把握得更準確,甚至能進一步壓價。

而當地的士族也不感覺劉泰自己虧了。

他們或多或少也明白,哪怕隻交易一兩個人,至少也承認了劉泰對信都的統治。

若不聽從劉泰的,那劉泰的這些田地是哪裡來的,他們可是清楚的很。

所以願意投資劉泰的便丟幾個識字旁支進來做軍史,若不願意投資劉泰的,也跟風用奴仆換了田地,至少他們不虧也就是了。

而劉泰對這些也就默默看著,並不多說什麼。

因為這些田某種程度上可以看成是他們的買命田,或者成了讓他們自由的贖金田。

什麼樣的田無所謂,至少通過這樣的方式把這些士卒招募進來,能減少他們的抵觸心理。

這一點對劉泰來說是非常重要的,能夠下降自己的管理成本。

而通過這樣的方式進來的人,不是說不會成為逃兵,而是成為逃兵的概率要小很多。

至少對劉泰來說,基本上隻要一周時間,如果他們能適應得過來,基本上都會留下來。

如果適應不了,沒有家人的他們回不了家,有家人的怕是他們的族人也不想要這已經拿到手的土地再吐出來。

與之相反,這裡有飯吃有戰友,雖然訓練時辛苦,但在亂世至少給了一條活路。

而通過了這樣的方式,劉泰在信都這裡招募了大約兩千多人,算上劉泰原本的軍隊,直接便是擴充到了五千人。

這讓劉泰不得不拆解了大約五百人的組織架構,將這些新兵重新組織起來。

當然,真正讓劉泰頭疼的到底還是軍史人數不夠,唯一值得慶幸,當初軍史讓他們去培養繼承人,現在也就隻能硬著頭皮先讓這些人先頂著了,希望他們能夠一邊實踐,一邊學習。

同時劉泰也開始對這些五千人進行基礎的訓練,體能、組織力、紀律……

此刻的劉泰很不得一天的時間掰開來當做兩天花,但是最終的結果,也就隻是能夠讓他們跟著他們隊伍之中的老兵行動。

戰爭的時候能夠發揮多大的作用,說實話劉泰也不知道。

但這樣的過程終究是要走的,自己的軍隊也不可能永遠不擴建。

現在的自己也就隻能相信自己建立起來的屯長負責軍事技能培養,軍史負責大漢思想建設的方式能夠真正發揮出一點作用來,不求他們能發揮出多少作用,能夠在戰時不搗亂就行!

隻不過,老天也沒有給劉泰太多時間,甚至不到十天,石勒便派遣了信使過來求援,晉軍車騎將軍王堪已渡過黃河。

劉泰沒有任何遲疑,帶上五千士卒馬上出發,直接便向魏郡所在直接而去。

這次倒不需要晝行夜出,卻以最快速度趕到魏郡,田禋帶著大約一千士卒來到劉泰麵前。

此刻的田禋看著劉泰像帶著幾分的欣喜,又帶著幾分黯然道:

“在王堪率軍渡過黃河後,內有冉瞻配合,外有石勒將軍強壓,乞活軍被石勒將軍征召。

如今願意留下來的跟著將軍的,隻剩下我身邊這些人了!”

“哦!?”劉泰聽到這話,卻拍拍田禋的肩膀說:“兵貴精,不貴多,我再給你兩千人,以想辦法偽裝成三萬人,大張旗鼓,弄得人儘皆知,而我作為先鋒,繼續跟石勒彙合。”

“將軍的意思是?!”田禋不由帶著幾分的疑惑。

“偽裝成楚王的援軍!”劉泰沉聲道,“我會把軍中實力較弱的軍隊給你,然後帶領精銳跟石勒將軍彙合,在晉軍以為我們會在等大軍彙合後才會決戰時,果斷發動決戰,從而打對方一個措手不及。”

“田禋明白了,田禋會走得慢一點!”田禋思索著卻對劉泰道。

張賓在一邊聽著劉泰的話,神色中卻是不可避免的帶著幾分驚訝。

至少在張賓看來,劉泰幾乎是無中生有的創造出決戰時機,儘可能提升己方勝利機會。

真是天生的名將啊!

一路行來張賓心中不由感歎。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