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章 王敦之亂(2 / 2)

隻有湘東太守鄭澹,也就是王敦的姐夫不從命,司馬讓虞望討伐並處斬,用以曉示各地。

司馬承也非常清楚,自己隻抗住王敦,吸引王敦的兵力就好,真正關鍵其實是王敦身後的甘卓,便派遣了自己的主薄鄧騫到襄陽遊說甘卓。

而王敦也害怕甘卓在身後有變,果斷派遣出自己的參軍樂道融去安撫甘卓,讓甘卓與自己一起東進。

尤其是在司馬承抵抗的情況之下,自己不得不分兵抵擋,就更需要甘卓相助了。

所以樂道融來到了甘卓的軍營之後,直接對甘卓勸道:

“主上親臨萬機,自用譙王為湘州,非專任劉隗也。而王氏擅權日久,卒見分政,便謂失職,背恩肆逆,舉兵向闕。

國家遇君至厚,今與之同,豈不違負大義,生為逆臣,死為愚鬼,永為宗黨之恥,不亦惜乎!

為君之計,莫若偽許應命,而馳襲武昌,大將軍士眾聞之,必不戰自潰,大勳可就矣。”

簡單言之,王敦派遣出來安撫甘卓的使者,在見到甘卓第一時間就倒戈了。

這種使者,就算放在整個出使的使者中也是相當炸裂的存在。

但對猶豫不決的甘卓來說,這邊即有司馬承的使者勸說,又有王敦的使者倒戈,頓時明白王敦舉起反旗絕對不是什麼人心所向。

所以終於下定了決心道,“討伐王敦,撥亂反正,這本來就是我的本意。”

於是發布檄書數落王敦叛逆的行狀,率領麾下軍隊開始征討。

派遣參軍司馬、孫雙持奉上表送到朝廷,派羅英到廣州,約陶侃共同進討。

戴淵鎮守在長江西部,先得到甘卓的信,用表文的形式奏上,朝廷內都歡呼萬歲。

陶侃見甘卓來信,隨即派參軍高寶領兵北上,武昌城內傳甘卓來了,眾人都逃奔離散。

隻不過,甘卓雖然決定了反抗王敦,更公開宣戰,但性格不夠果敢堅毅,且年老多疑。

此時仍然猶豫,大軍停駐在豬口,更打算先解救被王敦將領魏乂圍困的司馬承。

雖然司馬承要求甘卓先攻破武昌,長沙之圍自然隨武昌陷落而解。

但甘卓仍沒動作,同時王敦知道甘卓舉兵十分害怕,派了甘卓侄兒甘卬勸和,而甘卓莫名其妙停駐豬口數十日。

於此同時,城內的琅琊王氏都被朝廷捉拿,等候司馬睿的發落,司馬睿有選擇放過了王導,司馬睿並且派使者去告訴王敦,讓他停止叛亂,但王敦拒不從命,扣留了使者。

可以說,這時候的王敦也知道了自己已經到了退伍可退的地步了。

後麵有司馬承分散了自己的兵力,又有甘卓準備捅自己的老家,自己若是退走,那就真的成了甕中之鱉。

所以王敦心一狠,果斷趕路,很快便到了建康,當然出於心中的怒氣,所以王敦想要討伐駐守金城的劉隗。

但參軍杜弘向王敦建議:“劉隗手下不怕死的士兵眾多,不容易戰勝,不如進攻石頭城。周劄對人缺少恩澤,士兵都不願為他效力,一旦遭攻擊必然敗走。”

周劄生性貪財吝嗇,平時以聚斂為務,手下士卒甲胄武器都多有不齊,所以麵對王敦果斷打開城門迎王敦入城,讓王敦輕易掃清了進攻建康的最後阻礙。

到這時候,那就不是劉隗固守抵擋,而是必須要自己去率眾去救駕了。

刁協、劉隗、戴淵帥眾攻石頭城,王導從容的派出士卒輕易的將他們擊潰。

甚至就算太子司馬紹都親自率領將士與王導決戰,但依舊不敵,被王導輕易俘虜。

刁協與劉隗退至太極殿,司馬睿拉住二人的手,流淚嗚咽,讓他們逃離建康以避禍。

刁協表示要以死儘忠,被元帝勸阻。元帝撥給二人兵馬,讓他們自尋生路。

然後劉隗便是帶著家族順勢逃跑了出來,此刻回首,依舊多少帶著幾分的驚心動魄。

“也就是說王敦贏了,那琅琊王氏有登上皇位嗎?沒有印象啊?”劉泰聽著劉隗的講述,心中不由的思索。

但很快的,劉泰對劉隗說道,“說實話,雖然劉先生您是大才,按道理來說,我應該授予您高官厚祿。

但先生您若一來,我便授予您高位,怕是將士們不服。

不如這樣,您替我去昌邑做一回使者,去勸勸桓宣投降大漢,以免昌邑受到兵戈之苦。”

“我?!”劉隗聽到劉泰的話有些發愣,他總感覺劉泰是要自己去死吧!

而劉泰從容道,“當然,既然要勸說桓宣,自然是要準備禮物。

我這裡有跟桓宣有血脈關係的全族兩百五十七人,這些人就是我給桓宣的禮物了。

如果他選擇為晉廷儘忠,我尊重他的選擇,保證讓他全族跟著他一起上路,絕不孤單。

如果他選擇投降大漢,那不但能免除士卒生命之危,更能讓他家族繼續存續下去!

為了表示誠意,這些人全部都能先送給桓宣,給他增加兩百多人。”

劉泰說到這裡,轉過頭對身邊溫嶠道:“給這兩百多人全部畫上畫像,並且告知他們,桓宣的抉擇就會決定他們全族的命運,不要隱瞞,把真相告訴他們!”

“遵令!”溫嶠聽到了劉泰的話,卻是應答了下來。

而劉泰繼續對劉隗道,“接下來,就勞煩劉先生辛苦一趟,出使那一日,我便擺下酒宴,等候劉先生您凱旋而回。”

“謝大王信賴!”劉隗聽到劉泰的話,不知道應該對劉泰的自信感覺到讚歎,還是為自己接下來的命運感覺到忐忑。

而對劉泰來說,不論劉隗到底是成功還是失敗,那天給軍營之中大吃一頓。

到了第二天,那就真的準備對昌邑發動總攻了。

至於桓宣的選擇,投降自然是最好,不投降那就滅族。

(本章完)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