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更一更(順利進行中……...)(1 / 2)

王家的人遍及天下, 急於想為王家表忠心之人也不勝枚舉。

既然這葉初棠不識好歹,就彆怪他下手無情。

葉初棠聰明歸聰明,但她的弱點太容易被人看透了。她急於將自己的父母送走, 可見其父母就是她最大的軟肋。她以為她父母得以提早離開, 沒被他在半路上攔截到,事兒就能混過去了?未免太天真了。

王湛問鬼三:“去年嶺南那邊送的金鴿可還在?”

“在,精心養著呢。”鬼三應道。

“那就放一隻出去。”王湛淡掃一眼自己受傷的胳膊,麵容淡淡,斯文如故, 但眼裡已然徹底冷了。

幸而他年紀大了,閱曆豐富, 這一摔便什麼都明白了,再年輕些,或許還在著葉初棠的道,至今看不清楚。

想玩弄他王湛的人, 還沒在這世上出生。

用不了多久, 他就會讓葉初棠後悔她今日之舉, 讓她求生不得, 求死不能。

對於給臉不要臉的人,他向來不會手下留情。

所謂“傷筋動骨一百天”,王湛這一摔,若無百日, 很難痊愈。

他並不知在他摔傷的日子裡, 京城之內正有一條傳聞在興起。

近日京城之內有幾戶人家在集市上買魚, 並非出自同一家, 魚俱是從江河中新鮮撈出來的活魚,回家宰殺之後, 廚子竟發現這魚腹中有帛,上有丹砂所書的“王氏興”三字。有百姓不識字,問了旁人,稍加琢磨,大家都明白這“王氏”二字所指的是誰。聽說這種話會在魚腹中出現,那就是天命所示。難怪王氏能成為門閥大族,原來早有老天爺的垂青。

等到這些魚被有才學的人家吃到,又或是士大夫之家。當他們看到帛書之後,心思各異,暫且按著消息不動,隻吩咐府裡的下人不要亂嚼舌根子。可這世上最堵不住的就是悠悠眾口,一家可能嘴嚴,十家百家就未必了。

後來這魚腹中有帛書的事情,在京中暗傳了七八天了,才被一名王家的官員得知,跟獻寶似得將消息和魚送到了東海王府。

王修玨先見了這名官員,得知消息後,還以為是祥瑞,也跟獻寶似得跑到王湛跟前說,以為這事兒能讓養病中的父親開心。

王湛聽聞消息後立刻變了臉色,質問王修玨從何得來的消息,消息到現在傳成了什麼樣子。王修玨支支吾吾說不出。

王湛狠狠地瞪他一眼,立刻吩咐鬼三去查。他不過是養病懈怠了兩日,竟出了這樣的大事。他長子卻如蠢貨一般,至今還跟丈二和尚似得摸不著頭腦。王家若交到他這個蠢貨手上,隻怕不日就會被他敗沒了。

鬼三晚間回來的時候,告訴王湛,傳言更盛了,甚至有不少百姓在路過王家的時候,都會在府前頭拜一拜。

王湛氣得笑了,“好大的膽子,竟算計到王家頭上。”

王修玨不解:“父親,兒子不懂,百姓敬畏咱們王家如天人一般,這不是好事麼?”

“平日裡叫你多讀史書,都讀到狗肚子裡去了。”王湛越發地嫌憎他這個兒子的愚笨。

前有陳勝吳廣用丹砂在綢子上寫著“陳勝王”,置於魚腹之中,暗示他們才是天命所歸,召集兵卒反秦,今這魚腹裡寫著“王氏興”分明有效仿之嫌。王氏現早已經興盛至大晉國的門閥第一望族了,還要怎麼更興盛?魚腹內的東西分明在暗示王氏才是天命所歸。

大多百姓都目不識丁,了解這段前史的百姓比較少,見魚腹帛書上寫著“王氏興”,聽人幾句話攛掇,就開始瞎傳話了,這話傳的人越多就越可怕。大部分百姓的確不會多想,但如果傳到士大夫耳裡,一旦細致琢磨,必然如他之前所想的那樣,揣測出“王氏有謀反之心”。

雖說這謀反之心他早就已經有了,但斷然不能擺在明麵上被人知道。

情況果然如王湛所預料的那樣,京中官員權貴們立刻關緊自家大門,暫且斷了與王家的來往。

王湛不得不帶著王修玨進宮請罪,表示魚腹帛書之事,跟他們王家絕無關係,他們一定會徹查此事給皇帝一個交代。

“不過市井傳聞,王卿不必言錯。”

王湛父子不僅完好無損地從皇宮裡走回來了,還得了不少皇帝的賞賜。

京中的官員權貴們見王家無事,照常繼續跟王家走動起來,比過去更熱情地巴結他們。

不少有誌氣報國的士大夫卻因此事氣憤不已,王氏分明在效仿古法,意圖昭告天下他們才是天命所歸,陛下竟被蒙在鼓裡,全然不知。王氏掌控朝堂久矣,猖狂太甚。帝王跟前,已經成了他們父子的一言堂,自然任憑是一句輕描淡寫的形容,就能把事情輕飄飄地掀過了。

大家暗中聚在一起,義憤填膺地商討起來。

“陛下人在宮中,被奸佞蒙蔽耳目,並不知此事在民間的影響。”

“若真正應了魚腹中的錦書所言,王氏興,大晉恐將亡了。”

“可王氏分明不是正統,為臣子者,豈能大逆不道,偽造天命,逆天而行,此舉著實令人唾棄!”

“王氏一族在各地殘民以逞,罪惡昭彰。我在大理寺這些年,收了不知多少與王氏有關的冤案,每每要秉公處置,都被我上級給壓了下來。”

“不行,此事咱們絕不能再任由其發展下去,不然這官場上今後怕是再無我們立錐之地。彆人我不知,我與王家有仇,我們陳氏一族斷然不可能匍匐在王氏腳下!”

“可咱們的皇帝陛下除了暴戾無常,似乎並無治國之心。”

……

一陣沉默之後,有人提出異議,覺得皇帝並非昏庸。便列舉他上位以來,所行政事,儘是關乎民生,隻是每次政令下達的時候,總是伴隨著令人驚駭的流血事件,讓大家把關注都轉移到了事件上,而忽略了皇帝陛下的作為。

“昏君之下豈會有賢臣,神武將軍可是忠心愛國戰神啊,還有劉仆射,那可是愛民如此的清廉高德之官呀。”

眾人紛紛應是,心裡卻都有幾分存疑。死不可怕,怕就怕他們一腔熱血錯付了,白死。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