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0shu ,最快更新女主拿了反派劇本最新章節!
“媽,咱真要去姥娘家啊?”
“不管爸爸了嗎?”
黃泥土路上,宋春紅拉著二兒子,抱著二女兒,大女兒和大兒子則跟在兩邊。
大女兒小名大丫,今年十五歲,個子不算太高, 約莫160的樣子。
皮膚微黑,頭發略黃。
這是沒辦法的事兒,這個年代,家家都生活困難,孩子們或多或少都有點兒營養不良。
孩子們又常年在日頭地下跑來跑去,皮膚黑、農村紅,也都是標配。
鄭家還好些,至少他們家的女兒沒有被送人, 或是丟棄,更沒有被虐待。
雖然不如男娃們受重視,可也順利的長大了。
尤其是大丫,她是鄭漁和宋春紅的第一個孩子。
天然就有些重視。
鄭漁還學著親爹的模樣,按照自己經常雕刻的木版畫,給大女兒取了名字——
鄭琴!
嗯嗯,鄭漁也想像親爹一樣,湊夠“琴棋書畫”四個孩子。
隻是他沒能生四個兒子,卻也生了兩兒兩女。
大女兒鄭琴,大兒子鄭棋,二兒子鄭書,二女兒鄭畫。
這會兒說話的是鄭棋,他比鄭琴小兩歲,今年十三,還是個黑黑瘦瘦的半大少年。
鄭棋算是鄭家的長房嫡孫,從小就被鄭木匠寵愛。
就是王老太對這個大孫子也高看幾眼。
當然,大孫子還是比不上小兒子。
畢竟到底隔了一層嘛。
不過, 鄭棋在王老太那兒的待遇, 也隻比鄭讀略差一些。
在整個鄭家,依然是最受寵的第三代。
所以,王老太對鄭棋而言,算不得什麼惡毒奶奶、極品家人。
至於親爹太過孝順奶奶,對四叔也格外照顧,鄭棋也沒有宋春紅那般計較、不滿。
這,或許就是男人和女人看問題的差異吧。
鄭棋也心疼親娘,明白她對整個鄭家的付出。
但,他更理解親爹——
長房長子,就是要承擔起大家族的重擔。
父親沒了,長子就要頂上。
長子如父可不是說著玩兒的,而是千百年來老祖宗傳下來的規矩。
也是一個家族能夠長盛不衰的秘訣。
就是鄭棋也以“長子”自居。
說句不好聽的,若是鄭漁死了,鄭棋也會像親爹那般,上、孝順長輩,下、照顧弟妹。
這是身為男人、身為長子的責任!
沒辦法,這是鄭漁、鄭棋從小就受到的教育——
以整個家族為重,自己以及自己的小家反倒要退讓。
當然,鄭棋還沒有成為鄭漁, 且他作為兒子,理解親爹的同時, 也要顧忌親媽的感受。
所以,親媽跟親爹大吵一架,並帶著他們姐弟四個回娘家。
鄭棋沒有阻攔,還跟著一起走。
“不管他了!哼,他眼裡心裡隻有他老娘、他小弟,就讓他們一起過去吧!”
“咱回你姥姥家,你小舅要說親了,家裡正給他蓋房子,咱過去正好幫幫忙!”
宋春紅胸口堵著一口氣,狠狠的說道。
不過,當她提及自己的娘家、小弟的時候,語氣又不由自主的緩和下來。
“哎呀,你小舅總算要說親了,這都快二十的人了,相看了都有八回,總算定了下來!”
“蓋新房、打家具,還要給人家新娘子送彩禮……好大一筆錢,你姥爺和你姥姥都快愁壞了!”
“……我想幫忙都沒辦法,你爹就是個傻子,給人打家具,掙的錢,一分都落不到自己手裡。”
“還是我這些年,攢了點兒私房,好歹給你姥姥送過去……”
宋春紅絮絮叨叨,有對丈夫的埋怨,也有對娘家的眷戀。
她沒有注意,她的幾個孩子臉色卻有些複雜。
女兒們還好些,大丫鄭琴、二丫鄭畫都比較偏向她。
而兒子們的反應就很讓人玩味了——
鄭棋和弟弟鄭書對視了一眼,交換了一個眼神。
鄭棋:小舅隻比小叔大兩歲,人家都要結婚了呢。
鄭書:媽總罵嫌棄爸爸太孝順奶奶、太照顧小叔,媽不也一樣的總惦記娘家。
這就是屁股決定腦袋。
鄭棋、鄭書雖然也親近外祖家,但他們始終記著自己姓“鄭”,是鄭家人。
小叔確實極品了些,但他是自家人哪。
而且,姥爺姥姥確實比奶奶對他們更親近些,可也沒有越過自己的親孫子。
有時候姥姥開玩笑,還會說什麼“外甥狗、外甥狗,吃完就走”。
鄭棋他們知道,這是他們農村調侃外孫的玩笑話。
但,聽到耳朵裡,到底不太舒服。
所以,鄭棋、鄭書小哥倆,對自家、對外家,還是很能分得清楚。
當然,這次小叔確實過分了。
為了自己能夠娶上媳婦,居然把主意打到了嫡親侄女兒的身上。
一個死了兩個老婆的老鰥夫,就算是城鎮戶口,就算有屠宰場工人這樣極有油水的工作,也不行!
鄭棋牢記自己“長子”的身份,對姐姐、對弟妹,他都是有責任的。
隻是,他現在還小,父親也還健在,他不能對著姐姐的婚事指手畫腳。
但,跟親媽一起回個娘家,向父親表達一下他們對這件事的反對,鄭棋覺得還是沒有問題的。
再者,也需要讓奶奶和小叔知道一件事——
他們長房確實有責任照顧還沒有成家的弟弟,卻不能以犧牲自己為前提。
錢,可以想辦法!
可把侄女賣了給叔叔湊彩禮,絕對不行!
鄭棋年紀不大,卻已經很有成算。
一行人來到宋家之後,鄭棋一邊帶著弟妹幫忙乾活,一邊悄悄安撫姐姐。
“春紅,瞧瞧你家鄭棋,年歲不大,卻真是真懂事啊!”
鄰居們看到鄭棋一個小小少年,忙前忙後,像個小大人一般,都忍不住連連稱讚。
當然,誇人不是重點。
“勸和”才是目的,“這次確實是你家婆婆和小叔子不對,就是鄭漁也該敲打!”
“可這種事兒,意思意思就行了,可彆真鬨翻了!”
“不說你和鄭漁十幾年的夫妻,就是為了孩子,你也要多忍忍!”
“昨兒鄭漁都來接過一回了,態度也誠懇,你再抻一抻,等他下回來接,你就帶著孩子跟他回去吧。”
不隻是相熟的鄰居,就是宋家上下,也都這般勸說。
除了勸和不勸離的老規矩之外,宋家也是不想女兒、外孫在家裡待太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