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8 章(1 / 2)

尚公主 伊人睽睽 17151 字 4個月前

第58章

皇城關閉後,位於尚書省右廂的刑部,迎來了秦王。

年過五旬的刑部尚書請秦王入堂談事,秦王一路負手而走,臉色冷沉。到進屋坐下,喝了杯水後,被外頭暑氣熏的一身熱汗好似才緩解了些。

秦王長長吐口氣,看向躬身立在一旁的刑部尚書。

他冷嗬一聲:“舅舅且說說,如今是什麼情況?”

刑部尚書是秦王殿下的舅舅,但君臣有彆,他此時也很頭痛。

道:“無非是按照律法,當眾殺人的言二郎該殺;然而據說這幾日皇城外,日日有百姓聚眾相鬨,還有那些不好好讀書的士人,也不知此時瞎折騰什麼,天天上書褒獎言二郎所為。”

看眼秦王陰晴不定的臉色,刑部尚書道:“照他們的說法,言二郎殺了人,反而成了聖人,該被供著了。”

秦王道:“如今局勢,可不是被供著了麼?”

秦王道:“好大氣魄!殺一人而得天下士人之心,得天下百姓之心。這時候要是把他殺了,我等和他怕是都要青史留名了。

“不過他留的是好名,我等留的就是‘酷吏’惡名了。”

刑部尚書道:“然而若是不殺他,律法如何解釋?難道官寺要鼓勵這般殺人行徑麼?日後有人路見不平拔刀相助,想殺誰就殺誰,這世道不就亂了麼?”

秦王說:“那便殺了他。”

刑部尚書不語。

秦王瞥他這個老頭子一眼,冷笑:“怎麼了舅舅,不讓殺說不合律法,孤現在讓你殺,你又不敢了?”

刑部尚書苦笑。

道:“殿下明鑒。我等都是士人出身,當官除了為民做主,不也是求一個名麼?殺了言二郎,這名……便是沒了。老臣年紀大了,還真下不了這個狠心。

秦王“哦”一聲:“讓你殺你不敢,讓你不殺你說不行……看來舅舅是要把這個難題丟給孤了。”

尚書低頭低聲:“老臣本就是為殿下效力。隻要殿下下令,老臣就算不想殺,也會批字殺的。”

秦王不語了。

他因為娘家關係,自入朝就輕易掌兵部、刑部、吏部三大部。

尚書六部之中,吏部排名第一,之後才是太子所管的禮部和戶部。

而太子掌戶部,是楊家等人操作的結果,掌禮部嘛……則是太子的先天好條件,皇室宗親是肯定會把禮部交給太子掌的。

所以說,太子掌財,秦王掌兵。

秦王從來就不覺得儲君之爭,自己會輸給太子。

今日事情落到這一步……也讓秦王暗恨。

原本想靠一個侍女,送入晉王府,將暮晚搖一軍,讓暮晚搖和太子離心,甚至讓太子因站豪強那一方而失民心……誰料到暮晚搖那丫頭今非昔比,竟在第一時間就反應過來,自斷臂膀,砍掉了自己身後的豪強。

鄭氏一族啊!

暮晚搖那丫頭居然有這種

魄力,不光斷自己的,還上書讓太子整頓天下豪強。

豪強雖是豪強,卻到底不是世家。暮晚搖沒有動了世家的利益,那些世家這麼多年來估計也有不少煩豪強的……正好趁這個機會裡應外合,將權勢重新歸整。

暮晚搖沒有拖後腿。

而太子那般在秦王眼中、本就陰險狡詐的人,更是沒在這個環節出了漏子。

所以事情到這一步,暮晚搖損失了一個侍女,看似和晉王有了糾葛……然而暮晚搖為太子作出的犧牲更大。看在暮晚搖自斷鄭氏的強力相護的麵子上,太子也不會跟暮晚搖在這件事上離心。

到底不過是一個侍女而已,哪有一方豪強重要?

秦王歎氣,真不知道局勢是怎麼走到了這一步。自己沒有撈到好處不說,刑部現在還被太子架上了火坑,天下人都在看著刑部會怎麼審這個案子……

良久,秦王冷笑:“太子想讓刑部一部來擔惡名,哪有那般好事?”

他有了主意,吩咐刑部尚書道:“明日你就上書中樞,說言二郎為國為民,天下大義,刑部不敢獨審。要召集……三堂會審,言二郎是功是罪,要三堂會審後才知道。”

秦王戲謔道:“這些士人,不是要把言尚捧成聖人麼?嗬,孤倒要看看,這個捧出來的聖人,何時會反將他們一軍……這次言二郎是合了他們的心意,孤不信言二郎所為,永遠合他們的心意。”

--

三堂會審,即刑部、禦史台、大理寺同案審判。

刑部是秦王舅舅所掌,自是秦王這一邊;大理寺卿是楊家人所掌,自是太子那一脈。

而禦史台嘛,行使監察權,其實不屬於三省六部中的製度。不過這一次,中樞直接讓人進禦史台,從三省中的中書省直接調人下放,中書省要有人進禦史台,目的就是想聽一聽,這個案子會如何審。

大魏的官製,是三省、六部、一台。

台是禦史台,六部是三省中的尚書省其下設的六部。而三省,則是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

大魏朝中樞行政,一般程序是中書省商議後擬旨,門下省審批,門下省審批後要求天子審批,之後命令會下放到尚書省。尚書省的六部,是負責執行中樞命令的。尚書省隻有執行權,沒有決定權。

這般製度下,大魏朝又采取群相製。

造成的結果便是,大魏朝的相公們(宰相),都是出自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是沒有人有資格當宰相的。這一次中書省調人去禦史

台,便是幾位相公想旁聽這個案子,看看大家要怎麼審判。

三堂會審的提議上書中書省後,中書省很快批準,太子也無異議。天下的士人和學子本就關注著此案,此時聽到朝廷沒有讓刑部專斷,而是三堂會審,一個個都鬆口氣,知道朝廷還是謹慎的。

太學中,眾學子就聚在一起,討論此事。

有振臂一揮者,踩在石案上,向四方聚來的士子學子們高呼:“言二郎不能死!言二郎若是死了,豈不是說民

心之向都是沒有意義的麼?我等讀書這麼多年,難道隻為求名求利,致天理於不顧麼?

“長安士人中,我首推言二郎!就衝他敢殺了那鄭氏家主!若是我在場,我必然也殺!”

下方有人不屑,看上麵高呼的人唾沫橫飛,心想若是你在場,恐怕早嚇得屁滾尿流,哪裡敢殺人。但是上方呼籲的人總體上沒說錯,言尚所為符合了這個時代的普世觀念,大家都認為他做得對。

一旦有人呼籲,一個個士子便聚過去,一起簽字,聯名上朝廷上書,為言尚說情了。

無外乎是法外有情、人治天下之類的道理。

畢竟太學學生,手執一筆,文人熱血,算是和下麵的百姓接觸最多的了。

一個個學子們聚過去簽字,為言尚正名。韋樹剛來太學,便被這般劇烈的群情給嚇了一跳,還以為他們要聚眾鬨事。待弄明白他們是要上書朝廷為言二郎說情保命後,韋樹微微吐口氣。

反正他們要真的聚眾鬨事,韋樹肯定掉頭就走了。

韋樹到這裡來,也是想到太學有直接向朝廷上書的權利……他如今見不到丹陽公主,又不想去求助韋家,便想試試這個法子。沒想到他才來,早有人比他更先想到這個主意了。

而今看他們激動地聯名上書……韋樹想了想,慢吞吞地混在人群中,打算也湊個數。

隻是上麵宣講呼籲的人,聲音極大,好似和言尚關係極好。

韋樹心不在焉地想,也許真的是關係很好吧,他並不清楚。

韋樹的書童跟著自己郎君混在人群中,韋樹安靜地站在角落裡,清冷沉默,不和其他人同行。

書童回來了,激動地與自家郎君分享:“七郎,我打聽清楚了。那個在上麵呼喊著讓大家救言二郎的人,根本和言二郎沒說過幾句話。大約就是言二郎去了弘文館後,有一次回來太學見他老師,對那個人笑了笑,對方就將言二郎引以為知己了……這不是有病嘛。”

韋樹:“唔。”

他低聲:“言二哥人際關係一直很好。”

說不定不是有病,對方是真的為言尚所折腰。

書童才不信,書童覺得自家郎君才是言二郎真正的好友。可是眼看如今這麼好的出名機會,被一個莫名其妙的學子所占,自家郎君卻混在人群裡充數……他著急道:“七郎,你應該跳出來,以二郎好友的身份當領頭人!而不是在這裡留個名就走……言二郎若是從牢獄中出來了,隻會記得領人救他的人,怎麼會記得你這個混在

人群裡的人呢?”

韋樹說:“言二哥不是那種人。”

他頓一頓,非常抗拒道:“如此就很好。我不願出風頭。”

書童:“……”

他恨鐵不成鋼:“七郎,你是怕和人說話吧?!這有什麼可怕的!大家都是人,你和他們說幾句話怕什麼?”

十四歲的少年郎,韋樹麵容突得一紅,似被自己的書童說中心事。

他卻仍一派冷淡清涼、萬物不擾的狀態,隻

倔道:“我沒有怕和人說話。我隻是不想和烏合之眾混在一起而已。”

書童道:“郎君你是要當官的人,你都沒有幾個朋友……”

韋樹道:“結黨營私才是罪,我這般不是罪。而且誰說我沒有朋友?言二哥不是麼?公主不是麼?我與公主的關係挺好的。”

書童:“……”

那是關係好麼?

丹陽公主明明是見你長得好看,才會一看到你就笑啊。真要說起來,丹陽公主和言二郎的關係不是更好麼?

哎,好愁。

書童心想,七郎的老師,明明是丹陽公主的舅舅李公。李公早就說過希望七郎能和丹陽公主結親……自家郎君來長安,不也抱著這種目的麼?

而今這結親嘛……看自己郎君這架勢,好難。

--

這些天,太子大力整治豪強之流,世家也多多少少地自查,配合太子。一時間,整個長安都熱鬨了起來,每天都有快馬加鞭的書信送去東宮,讓太子審批。

鄭氏一族都被下了獄不說,鄉野之間的豪強之列,人人自危,四處求救。但昔日多容忍他們的世家,這時候都閉門不見,不願惹禍上身。

一時間,官寺來查,有直接認罪請求贖罪的,有期期艾艾送出七成家產保平安的,也有直接下獄的,還有被打死的。

百姓們積極向官寺舉查,昔日總是三推四請的官寺,一時間辦案速度極快。

而這些天最為影響大的一件事,是太子親自去查了廬陵長公主。

太子向皇帝上書,說廬陵長公主不能管住自己的下人,多年來鬨事不斷;且廬陵長公主既是當了女冠,修了宮觀住,為何不戒男色,四處搜刮美男子?

很多事,不糾察的時候大家睜隻眼閉隻眼,要查的時候,那都是罪。

據說皇帝為廬陵長公主說了幾句話,長公主的宮觀才沒有被沒收,繼續住著。但是長公主府上的財產充公半數,哪怕長公主哭哭啼啼要見皇帝,太子以皇帝避暑靜養為由,不讓長公主前去打擾皇帝。

到此時,長安明眼人都看得出來,廬陵長公主的威勢被太子親自打壓,皇帝不救,日後廬陵長公主在長安,不能再如往日那般囂張了。

而那些自覺自己容貌長得好的士人,齊齊鬆口氣,也不管長公主根本看不看得上他們,反正都自覺從女陰魔手中逃過一劫。

這般熱熱鬨鬨地整治之下,整個長安,好似都煥然一新。十日後。三堂會審之日,言尚被從刑部

請出。

刑部人怕有人說他們折辱言尚,還殷勤地讓言尚洗漱了一下,換了身衣服。

然而就算這樣,皇城外太學生們、尋常百姓們也圍在那裡不散,口中嚷著什麼“名士當如言素臣”“朝廷不能殺言二郎”之類的話。

皇城外民眾的吵鬨聲,隔著宮牆傳了進來。押走言尚的刑部官員瞥言尚,以為言尚聽到牆外的民眾高呼會要麼羞愧不安,要麼感動涕零,沒想到看過去……那位清雋少年郎,好似在走神。

言尚確實走神了。

一直走神走到進了大堂,看到了審判他此案的各方官員。

禦史台的人、大理寺的人、刑部的人,一眼望去,涇渭分明,一眼就能認出哪邊是哪邊的人。

言尚在這裡看到了熟人,楊三郎楊嗣。

十日前,言尚被押入刑部大牢時,楊嗣來刑部一趟,大鬨一番後,大意是讓刑部好生供著言尚,若是知道他們折辱人,大理寺會直接將案子搶走。言尚自是感謝了楊嗣一番。

而今日……楊嗣大馬金刀地坐在大理寺那邊為首的位置,他解下自己腰間的佩刀放在案上,刀鋒向外,凜然鋒利。

如此架勢,大有若是這個結果讓他楊三郎不滿意、他會直接動手的意思。

刑部那邊的人暗自鄙視楊三郎的不講究,心裡卻奇怪這種喜歡動武的人,應該和他們秦王殿下混在一起啊,怎麼就能跟著太子辦事?

太子那種陰謀詭計不斷的路子……這位楊三郎真的能適應?

除了刑部和大理寺,言尚第一次見到了禦史台的人。讓他微怔的是,眾人對禦史台那邊派來的人都非常敬重。